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古代中国的海洋观)》作者梁二平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的古代地图中,把它们以海洋的名义请出来,将它们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大家。如,最早绘出大海的汉代帛书地图、最早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地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航海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 《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借此构筑一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海洋思想史。
本研讨会和本文集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集刊的一部专集,就是基于此而成为本课题邀请外专家学者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之一的。论文作者们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专题领域,各以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视角研究其中的重要问题,开拓了许多以往不曾涉及或不曾深入或不曾认识的学术空间,以充分的史料、严谨的论证阐发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本专集论文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尚非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因此,作为一部会议论文集,本专集在编辑过程中只对个别文字、个别表述作了适当订正,史料、观点等,均尊重各位作者的原文原意。
本书采用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琼州海峡、岬角港湾海岸、沙堤-潟湖-潮汐通道地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海南岛岸滩侵蚀后退的典型岸段,从海岸的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试图通过对海岸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趋势的分析,为海南环岛沿岸的开发利用与整治相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介绍了大气海洋中的波动学及围绕Boussinesq方程组展开的各种偏微分方程组。主要内容包括:分层流动的性质,强分层流动的线性和非线性不稳定性,旋转浅水理论,色散波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强分层流动方程组,旋转Boussinesq方程组与分层准地转方程组,快波平均引论,以及赤道大气海洋波动学理论。 本书可作为数学专业、地球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o.49925614)主体成果和中国科学院知识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I-SW-01-08)部分成果体现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分四篇十四章,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主要生源要素碳、氮、磷、硅、氧、硫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本有关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的学术专著。 该书内容涉及中国近海主要典型海域的陆架系、河口生态系和珊瑚礁生态系,在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侧重:渤海主要研究沉积物中氮、磷、硅的迁移、转化特征:黄海、东海主要研究海水中碳、氧同位素的分布变化、生态环境演変 碳源汇的汇的强度;南海与南沙珊瑚礁生态系则主要研究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降颗粒物中生源要素与非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该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海洋表观碳源沏与实际碳源汇、维持珊瑚生态系高力原因--拟流网
本书是在“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底质调查研究》(海洋沉积和浅地层部分)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图集编制(2008FY220300)” 以及其他相关专项和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本书力求比较准确地给出中国近海沉积地质的基本数据,比较精细地描述中国近海沉积特征,并对近海沉积作用过程、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对中国近海沉积地盾的其些新认识。
海水淡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是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方法。 本书全面阐述了海水淡化技术的现状、处理技术、应用等,分为蒸馏法、膜法、电渗析法三种主要方法加以介绍。 本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与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可供从事海水淡化工程、污水处理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蛟龙号”研发历程的发布,介绍了中国缺席世界载人深潜50年的情况下,在项目立项之初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仅有几百米的基础上,蛟龙号如何实现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我国载人深潜跨越式发展,如何艰辛探索了一条深海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之路,使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本书围绕“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研发、水面支持系统研发、潜航员选拔培训、国家深海基地筹建等四个主线开展记述。在编排上,本书总体遵循设备研发时间序列,从项目缘起、立项论证与审查批准、组织机构、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再到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和7000米级海试全面记录了中国载人深潜走过的艰难历程。全书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配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演变动力和调控技术出发,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及调控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健康、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等评估技术,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等区划规划技术,海湾生态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动力学反演模型等模拟预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有关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演变的模拟、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
本书的特色是:通过一系列科研综述文章,对全球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太平洋多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热带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跨海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和不同人为辐射强迫作用下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这四个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作者在解决各自关注的科学问题中所做的贡献,并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或猜想。本书不仅能将作者在科研中的发现和思想传达给读者,而且能让读者充分地掌握作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避免做重复研究,为读者扩大知识面打开一个窗口、成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垫脚石。
本书为2022年海洋碳中和中心成员成果作品集,主要分为四个版块:海洋碳增汇关键过程与理论创新,如自然驱动下的碳埋藏理论与技术研究、海洋自然过程对碳的封存、微生物技术增加固碳比例、海洋微生物互作及其驱动的海洋碳汇过程与机制;非碳能源替代方案与关键技术,如偏远海岛波浪能与海流能装置的工程装备定型及应用,海水淡化、海水制氢、海上太阳能等具体能源转化实例;海洋碳增汇应用典型示范与推广,如可行的长时间监测与核算的体系、实时可碳交易的样板、海水养殖的动态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监测;海洋碳交易市场标准与气候评估,如碳汇技术在管理与经济领域实践的直接体现、人类活动对碳中和影响开发气候系统模型、气候评价体系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