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 对中国农村农人来说,节气,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自自然然的农事律令。 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说,节气,是阴阳变化乾坤大转移中的一股暗暗流动的底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跟着太阳走一年》,体会、领受她们吧!以静静的、安详的、敬畏的姿态。 《跟着太阳走一年》作者韩光智的文字,既有浪漫之意气,又有现实之沉吟,不失节气之主线,尽显书生之本色。
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接收南沙群岛卓振雄和麦蕴瑜论著集》卷首分别介绍作者卓振雄和麦蕴瑜的生平,以及编者的话。本书正文包含两部分,前部收录《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书稿;后部收录1946—1979年麦蕴瑜的7篇编译、著作、讲话、建议书和通讯稿,其中5篇是未刊稿,在广东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和答《大公报》记者访谈这两篇则已刊。
《中国湿地及其植物与植被》概述了我国的湿地类型及分布规律,对我国湿地的植物与植被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作者田自强运用生态学观点对我国湿地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湿地植物的多样性、类型、生态学特征和保护利用价值,在湿地知识、理论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收入反映我国湿地特点的植物与植被图版15幅、照片152幅。该书内容充实,论述精练,图文并茂,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中国湿地及其植物与植被》适合从事环境保护,农、林、牧、渔业及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湿地保护研究的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历代水利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新时期水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着传统水文化、当代水文化普及弘扬并重的原则,李宗新和闫彦编著的《中华水文化文集》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对很好传统水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彰显了水文化的基本要素、治水理念、治水方略;展现了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力求为当今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使其从中吸收优选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使优选的水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当代水利人的精神力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内容。《中华水文化文集》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专科教学和素质教育用书,也可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足见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成功的契机。本书为读者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渊源、壮美绮丽的疆域风光、地域差异明显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趋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分层次、多角度解读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设置了民间传说、名品制作工艺等相关链接,对中国地理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力图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形成有其起源背景、地域特点等的有机整体,方便有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学习掌握。
《鄱阳湖湿地和水鸟的生态研究》在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主持下完成,详细地介绍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监测活动和监测成果,帮助人们研究和了解鄱阳湖的水鸟、水生植物,以及野生动物和湖区人民赖以生存的湿地资源。鄱阳湖对于江西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平衡鄱阳湖生态和经济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又基本的任务,以便更好地维持鄱阳湖对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有效益。我们收集的水鸟和其环境因子数据对于评估鄱阳湖发生的变化,制订保障鄱阳湖多种功能的决策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编撰《鄱阳湖湿地和水鸟的生态研究》的目的是协助资源管理者、研究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媒体以及其他关注鄱阳湖的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使鄱阳湖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本书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属性及分类进行了探讨,明晰了我国目前城市湿地资源保护方面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模式和技术应用,同时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本书吸取多学科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图文并茂,系统性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围绕"什么是地理设计"、"如何开展地理设计"两大核心问题,结合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创新和规划设计科学化发展,重点探讨和构架了地理设计的概念内涵,构架了其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针对地理设计的三大核心构成,对"地理设计数据库"、"地理分析模型"、"地理设计平台"的组成、构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阐释;结合地理设计主要的潜在应用领域,剖析了国内外的应用时间,重点分析和总结了作者自身在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对地理设计未来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趋势分析和发展展望。
作者积了多年的野外工作研究经验,对撒哈拉中路古驼道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人文、景观及历史上的变化上进行了考察研究,在每天的考察行进中,我利用早晚在营地休息的时间,偷空撰写和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提出了许多我的看法和见解,现在,将这些记录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和了解世界大荒漠的情况和魅力,并因此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为我们的地球母亲献出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