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wetlands)是地球表面生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超市”、“地球之肾”和“地球过滤器”等。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把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并称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同时IU、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编制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时,把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生态系统,并将淡水湿地视为濒危野生生物的最后集结地。???然而,目前湿地已成为地球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许多湿地正经历着退化和丧失的过程,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占世界第四位、亚洲位。健康
《滑坡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精)》由吴树仁、石菊松、王涛、张春山、石玲等所著,本书以滑坡风险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理念、原则、技术方法与流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外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滑坡风险评估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情况的4条滑坡风险管理理念和5条基本原则;阐述了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主要内容和指标体系,明确了滑坡调查编录、易发性评估、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5个层次滑坡风险评估主要内容,提出了风险评估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系统提炼了滑坡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流程,介绍了RS与GIS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探讨了区域滑坡强度评估、易损性定量评价和滑坡风险评估成果的质量控制3个方面的难点问题;并以宝鸡市区滑坡风险评估研究为例,完成了宝鸡市区不同层次的滑坡风险评估与区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本书分为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信息化两篇,内容包括:岁岁曾冰合六朝建康的气候与自然灾害、湛湛长江水六朝时期的长江与健康、金陵帝王州六朝建康的地理形势及其“城市-区域”格局、淮水六代烟六朝建康的城市水网空间格局、地理信息技术与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等。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赫维红、刘岩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典藏版)(精)》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赫维红、刘岩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精)》分为历史文化篇、专题文化篇和区域文化篇共三篇十九章。历史文化篇包括至第七章内容,着重从中国地理环境分析其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专题文化篇包括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论述了中国语言、宗教、民俗和建筑文化;区域文化篇为中国各区域文化概述,包括第十二至第十九章内容,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化分区原则和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7大文化区概况。本书特色在于有历史文化部分、专题分和区域分。这与其他文化地理著作有不同之处。它表现了地理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区域的分布,表现了与地理环境有关联的那一部分文化,而不包
《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研究》由陶奎元主编,本文集收录了近五年在各刊物发表的论文,主要刊物有:《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资源调查与环境》、《动物学杂志论》、《地质通报》、《华南地震》、《地质论评》、《海南》、《资源与产业》。文集还收录了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包括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文章以及发表的有关文章。文集的出版是表明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海口火山群地质遗迹具有杰出而重要的科学价值,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片热土。它吸引了专业科技人员自带课题到公园开展研究,同时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主动邀请专家来公园做专项研究,通过研究不断挖掘其价值。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表面与界面的物理问题。除了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固态表面与界面的制备技术外,还重点探讨了界面的结构、振动态及电学性质的基本物理模型,也涉及表面吸附与薄膜层状生长的基本问题。由于现代微电子学的重要性,《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还特别强调了半导体界面和异质结的电学性质。在实验方面,《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的另一大特点是通过一系列“附录”的形式讲述了超高真空、电子光学、表面谱学和界面电学等表征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快速、全面了解现代各种表面、界面表征技术的重要信息。在早期版本中,表面和薄膜的制备,原子结构、形貌,振动态与电子输运性质以及吸附的基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兴起与发展,类型、内容与特点,阿拉伯地理学作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对欧洲文明的影响等,因此,分六章对这些内容分别予以阐述:一章阐述了贾希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的地理认知,从而发掘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第二章探索了阿拉伯地理学的词源,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推动阿拉伯地理学发展壮大的诸多因素;第三章总结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以及重要的地理学家;第四章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在中世纪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深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特点;第五章从中阿交往的角度,探索和考证了阿拉伯地理文献出现于中国的原因以及早关于中国记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并用两篇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地理书籍为例,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文献中的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本书根据对2004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本书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