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3篇共12章构成。篇是概述,阐述了流域水循环研究的意义,综述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陆面地表过程模型的发展历程、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代表性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篇是流域水循环模拟基础,叙述了流域水循环要素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模拟方法,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字流域技术在模拟中的应用。第三篇详细介绍了作者多年研发的两个模型-WEP模型和GBHM模型及其在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应用情况。最后一章讨论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科与环境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水利工程或环境工程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在大量收集国际、岩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地质公园的有关资料,提出了岩溶地貌的综合分类,对华北干旱一半干旱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地貌组合进行了探索,并以房山岩溶地貌为典型案例,对其地质背景、形成过程和古岩溶发育、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岩溶地貌研究的科研人员、地质公园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本书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属性及分类进行了探讨,明晰了我国目前城市湿地资源保护方面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模式和技术应用,同时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本书吸取多学科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图文并茂,系统性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历代水利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新时期水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着传统水文化、当代水文化普及弘扬并重的原则,李宗新和闫彦编著的《中华水文化文集》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对很好传统水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彰显了水文化的基本要素、治水理念、治水方略;展现了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力求为当今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使其从中吸收优选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使优选的水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当代水利人的精神力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内容。《中华水文化文集》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专科教学和素质教育用书,也可
作者积了多年的野外工作研究经验,对撒哈拉中路古驼道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人文、景观及历史上的变化上进行了考察研究,在每天的考察行进中,我利用早晚在营地休息的时间,偷空撰写和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提出了许多我的看法和见解,现在,将这些记录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和了解世界大荒漠的情况和魅力,并因此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为我们的地球母亲献出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