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天的版图奠定于清,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基本一致的看法。因此,清代疆域形成之研究一直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但从地图的角度来探讨清代疆域形成的著述尚不多见。边界划分,总是同地图标示联系在一起,由边界划分而形成的国界也总要用地图来表示。中国是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中国绘制建立在大地坐标系统之上的实测地图的构想萌发于西方测量技术传入的明代,实际测绘则始于清康乾时期。清廷于这一时期利用西方近代测绘技术,进行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活动,将结果绘成舆图,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本书旨在以康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舆图为例,对这一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作一番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以达到探本求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书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秦岭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由总报告和8个专题报告组成,针对秦岭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建设方案、水资源与水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旨在通过对大秦岭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提出改善生态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措施,以带动秦岭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上篇是总论,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环境替代性指标及其与某些古气候参数的转换函数,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年代学或年代学框架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序列,中国北方E_W向环境和古环境大断面,若干特征时段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空间格局,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北方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和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下篇可以看成是分论,分为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内陆极干旱和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华北滨海和边缘海及西北太平洋古环境变化及其代表性事件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