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系共1680平方公里,共分五大水系:从西往东排过来,在房山是拒马河水系,再往东就是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潮白河,到平谷是句错河水系。在市区主要的河道有四条,从北往南,北边是清河,往南是坝河水系、通惠河、亮河区水系。 《北京的水/京华通览》对北京的水系做了详细介绍,是读者了解北京风貌的重要作品之一。
《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是作者在多年来对西溪湿地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汇集了大量技术和思想素材。西溪湿地自是杭州十分重要的生态物质要素,但其赖以延续或存在的却是人类的思想或文化要素。作者在审视西溪湿地的过程中主要清理出两种思想元素,一是生态思想元素,二是存在论思想元素。在一个日益走向生态危机的世界环境里,在必须走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研究生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推脱的功课。当人类普遍患上“增长癖”、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推行功利主义的时候,必须回到生态根基上来重新审察自己的生存基础和生存价值。在当前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境况下,尤其需要用生态理性慎重选择,需要以生态审美的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生产生活资源,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存在空间。
《河口科学》一书译本的出版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对河口环境的理解,从方法上得到启示和借鉴,推动我国河口环境学领域的进步。这对于全面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长江三角洲、球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及辽河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意义。 本书是开启海岸带生态研究大门的钥匙,重点介绍了流域和人类活动导致营养物质大量由河口进入海洋的估算方法和模型,并对河口港湾的分类、物理过程与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物质的反硝化作用估算及营养物质负荷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响应。此外,还介绍了生境及生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用模型量化了河口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明确提出了综合管理的理念和科学上要关注的自然与人类活动。
数字地球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科学慨念很快发展成认识地球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和独立的科学领域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地球技术最早用于当代战争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战场奁势感知和战略决策与指挥控制能力促进了作战万法的变革,全面推进了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内涵的深入认识对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系新元古代区域地层研究专著,核心内容是讨论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包括他们的特征、序列、野外识别标志。将地层灾变事件引入地层研究及区域大地构造分析是本书体现的创新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书中列出了由作者测量的大量区域新元古界剖面,并阐述了对这些野外宏观记录的分析、解释与表达形式。 我们期望本书将有助于当前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层研究,可供野外区域地质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质研究机构科学家与高等地质院校师生使用参考。当然,对于从事灾变事件地层研究与希望识别地层中地震灾变事件的地质学家,本书将是他们的益友。
孙进忠、张彬、陈奇编著的《工程地震导论》以 地震作用的物理过程和地震效应评价为核心,以“震 源物理力学过程地震能量扩散传播一场地地震效应” 为主线,阐述与地震作用和地震影响评价相关的基础 知识和研究方法。 本书在介绍地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描述了地震 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规律,说明了地震活动与地 质构造、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介绍了震源机制解的方 法和P波初动解的意义;从地面震动效应和地面破坏效 应两个方面描述了场地地震效应;讲解了地震影响的 评估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方法和概率 分析方法、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质效应评估方法以及饱 和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的评估方法。本书还根据《建 筑工程抗震规范》中有关场地和地基部分的要求,阐 述了场地勘察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相关试验测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
本书以厦门海岸带为例,通过引入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体系——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价值体系、生态足迹价值体系及能值价值体系,针对人类活动(围填海)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量化估算。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它向人类提供了人类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最主要的挑战来源于清晰地描述与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由此产生的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全面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步是将生态系统结构或过程转化为生态系统功能,而这些功能能够为我们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这里,将生态系统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
敦煌,有太多太多的奇迹:戈壁大漠中的汗血气息。汉长城上的落日残 ……敦煌,有太多太多的神秘:荒野盐泽的峥嵘气象,瀚海绿洲的美轮美奂 ……敦煌,又是一个崭新的海拔高度、文明的交汇点、世界宗教文化的中心。 那些来自荒原腹部,来自远古之灵,来自生命深处的信息,每一个来到敦煌的人,都有自己的真实体验,而我们的这本小小的画册,并不能充当黑夜中的灯火。指引你走进浩瀚无际的敦煌。但敦煌的精神脉络和文化线索,在这里却有清晰的标识。我们希望,我们的画册,像吹过敦煌的风,轻轻掠过你的脸庞。 “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幻”。从上往下看——作为一种观看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画册有近一半数量的图片是空拍的,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一样,鸟瞰大地。空中、地面相结合,用全新的视角看敦煌,是这本画册
《梦想之旅》编委会编著的本书以近300个词条、近500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精美图片,介绍了全中国34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囊括了这些地方的风景名胜、文化传说、地理物产,几乎无所不包。 本书以明快的版式、简短的篇幅,对中国国家地理风貌的做了一次全新展示,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感受人文感怀的良好氛围。
该词典收集了100条市场经济基本概念(按类别划分)和释义,以及170多条常用术语和词组。作者认为,从地质勘探和矿物原料的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观点看,这些术语和词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词汇中编入了在竞争和风险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的财务制度和调控手段、银行和交易所业务、市场主体经营成果的评价等方面的术语;并且还涉猎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这对中俄两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总之,这些术语和概念对中俄两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起的调控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围绕机械取材,将工科机械类多门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融合,向读者系统介绍了机械的静力分析、承载能力、运动分析、动力分析、传动形式、联接方法以及动应力计算等相关内容,结合典型机构和典型零件介绍了机械设计的一般思路和具体方法。侧重于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 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都配有量的例题和复习题,并附有答案。在部分章节中,结合一些工程事例、运动项目或自然现象,以“开动脑筋”向读者提问,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发挥。附录中给出了机械零件常用材料以及钢材的常用热处理方法介绍等。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作为工科高等院校电气类、经济管理类,以及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全国高等
珠穆朗玛峰,巍然挺拔,矗立在白雪皑皑的群峰之上,成为横亘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段。人们时常将它和北级、南级相提并论,称为地球上的“第三级”,吸引了许多探险家、登山家和科学家。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外国的文献记载对珠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凤毛麟角的一些粗浅了解。 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处边陲,能够有机会走进喜马拉雅,亲睹“第三女神”芳姿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了满足我国广大青年渴望了解珠峰地区及其所在喜马拉雅山脉特殊自然环境的需求,曾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郑度院士主编了《眺望地球之巅——走近喜马拉雅》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我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珠峰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以及登山科考活动有一初步的了解,更祝愿大家能亲自走进世界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中“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全书共六部分22章,重点介绍现代地理学思想、地理环境效应的研究、城市化和城区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的研究、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土壤退化、河口潮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湿地的生态建设、沙漠与黄土过程的再研究与金沙江下段(石鼓—宜宾)多次袭夺贯通东流的研究。 本书专供地学各院系培养研究生,也可作为地学各院系师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地学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部门等科研人员和设计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着重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在能源资源预测及勘查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沉积盆地的研究现状与基本概念、盆地形成机制和基本动力学类型、层序地层分析、沉积体系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与有机质转化、盆地流体系统与油气运移、盆地形成演化与板块构造和深部过程、盆地模拟、盆地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和编图、盆地分析在能源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本书的特点是偏重于基础并力求反映外本领域的新进展,是在作者们长期从事本领域教学及科研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从事矿产普查勘探的研究生及高年级大学生阅读和学习。同时也适合于这些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孙进忠、张彬、陈奇编著的《工程地震导论》以 地震作用的物理过程和地震效应评价为核心,以“震 源物理力学过程地震能量扩散传播一场地地震效应” 为主线,阐述与地震作用和地震影响评价相关的基础 知识和研究方法。 本书在介绍地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描述了地震 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规律,说明了地震活动与地 质构造、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介绍了震源机制解的方 法和P波初动解的意义;从地面震动效应和地面破坏效 应两个方面描述了场地地震效应;讲解了地震影响的 评估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方法和概率 分析方法、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质效应评估方法以及饱 和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的评估方法。本书还根据《建 筑工程抗震规范》中有关场地和地基部分的要求,阐 述了场地勘察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相关试验测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
《人文地理学导论》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材。全书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点。全书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导论》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宽口径知识教学,也可作为从事地理学
本书系统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1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理论与方法、景观结构与功能、生态过程、景观动态与模型、景观生态分类与管理,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是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
本书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机粘土化学观点,探讨了泥质烃源岩中粘土结合有机质与有机质富集层形成机制的差异。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与粘土相互共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地质体。粘土吸附的可溶有机质,聚集在粘土矿物的表面和层间,形成有机质粘土复合体,在烃源岩中有机质呈分散状分布。有机质间的聚集及有机碎屑的堆积,形成了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富集层。通过这两种富集方式形成的烃源岩,都是有效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都不容忽视。 本书可供石油地质学、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土壤学、海洋地质学和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扼要地介绍了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地质控制论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论述了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土体结构控制论、地质环境因素控制论),并扼要地论述了地质工程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理论,这是地质工程学的地质基础。书中还举例阐述了各类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原理和方法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工程师再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位课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