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出版了二十多本受到高度评价的实验室手册,如大家熟悉的《分子克隆》、《基因组分析实验室系列手册》等,其内容涵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领域。这些书是为了满足实验人员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基于同样理由,我们翻译出版本书作为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参考手册。本书内容遴选自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CSHLP)出版的生物学系列实验手册,共分为7章,包括常用溶液、大分子物质的制备和纯化试剂、蛋白质和核酸的电泳分离、基因和基因产物的显影、特殊培养基、缓冲液和试剂、生物样品的储备和运输以及实用信息和表格等。提供实验设计所需的试剂配方资料,每一个配方都附有资料出处,其中最常用的储备液和缓冲剂放在本书前部,较专业的试剂在后。在每一类试剂中,还按实际工作需要再次细分。书后编有详细的索引,
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合我国医学生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英语教科书的需要。考虑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中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本书的内容主要与这些教材的课堂讲授知识相对应,涵盖了我国医学院校学生需要学习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本书主要适合医学院校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学生在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中作为英文教科书使用,亦适合中文教学班的任课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同时,本书对于研究生和临床医生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本书分为三篇,原理篇简要介绍PCR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及重要应用;操作方法/技术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详细地介绍各种主流PCR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方法与技巧:常见问题解答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根据编写人员的实践经验,对PCR技术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涉及:常规PCR反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PCR利用PCR构建突变体未知序列的克隆其他常见PCR技术PCR软件的使用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更加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突出实际操作技巧,采取Step-by-Step方式进行说明,使方法与技巧更易于掌握。本书适用于医药、生命科学相关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研究堂。
本书从化学键开始谈起,在各章节涉及到具体化合物及其性质时,顺势引入了在自然界、生物体内和化学工业中与其有关的应用、融合自然、系统性强,打破了以前化学家只关心结构、生物学家只关心动物的局限性,将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于结构—功能—反应机理贯穿全书,使读者能够始终抓住主线,更好地在理性上理解有机化学,也为学习物理有机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在帮助读者理解有机化学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有机化学前言领域的研究乐趣。本书彩色印刷,借鉴原书的版式设计,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为9章。章概要介绍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第2章综合介绍液流电池的结构与组成、分类与特点及各种无机储能活性物质(电对)的液流电池技术的结构特点和研究开发进展;第3章、第4章、第5章分别详细介绍液流电池电解液、电极与双极板、离子交换(传导)膜等关键材料的功能、特点及技术发展现状;第6章全面介绍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且在长时段储能中具有广阔应用市场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及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原则及方法、发展现状与挑战;第7章介绍数值模拟与结构设计及其在液流电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第8章介绍水系、非水系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第9章举例介绍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应用。
本书紧密结合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对有机化学中的理论、规律等以专题或板块的形式进行了横向归纳、总结与阐述,强化了有机化学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例题阐述,揭示了解题思路,具有的示范性和拓展性。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精要,基本概念小词典,基本反应汇集,基本有机反应纵横谈,有机反应机理概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概要,有机物的结构推断。在板块或专题后列出了一些有深度的思考题,并在书末附上了参考答案。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复习之用,也可供参加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使用。
《量子化学题解(第6版)》主要包括theschrodingerequation、theparticleiabox、operators、theharmonicoscillator、angularmomentum、thehydrogeatom、theoremsofquantummechanics、thevariatiomethod、perturbatiotheory等共18章内容。
蛋白质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作用,从而决定细胞的命运。研究这种相互作用何时发生、如何发生,对于我们理解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阐明疾病的分子基础,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科学家们介绍了他们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方法。细述了如何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定性或定量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活体细胞中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相互作用界面。所涉及的尖端技术包括表面质粒共振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极化、等温滴定量热法、圆二色分析、蛋白质片段补充试验、各种双杂交系统,以及蛋白质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均简单易行,每个实验操作规程都经过了时间考验。书中还加入了背景介绍、相应技术背后的原理、所用到
本书系统介绍:基因治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其中重点介绍卓有成就的囊性纤维变性、严重型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的基因治疗,以及广泛危及人类健康的癌症和的基因治疗探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对人类健康将有深远影响的未来疫苗———裸露DNA;分子医学带来的种种伦理学问题。为了适应非专业读者,围绕上述各方面问题,对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原理作了比较详尽而通俗的阐述。对于不懂分子生物学但想了解分子医学新疗术尤其是基因治疗的读者,本书可以是一个入门。
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理论结合实际这一基本思路,它详细讲述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读者不仅掌握了技术,而且了解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地应用这些技术。在此方面,此书可谓独具匠心,极具实用性和可读性。本书有纲要式的开头与结尾,并附有复习题,有助于读者总结和思考。同时,很多插图使读者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新版书中大量更新和替换旧版书中许多过时或不适用的例子,也有助于读者掌握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本书可作为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
《嘌呤能信号转导的功能与疾病》讲述了:嘌呤和嘧啶信号转导分子(三磷酸腺苷等内源性核苷、核苷酸)及其作用受体构成的嘌呤能信号转导(purinergicsignalling)系统参与机体组织器官多种功能的调节,涉及机体各系统多种疾病的某些病理过程。因此,嘌呤与嘧啶作用的P1、P2受体已成为疾病防治的药物靶点,探寻P1、P2受体亚型的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具有宽广的临床应用前景。《嘌呤能信号转导的功能与疾病》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嘌呤能信号转导的基础与临床的专著,可供综合性、医药院校及生命科学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参考和查阅之用。
本书由美国著名学者John E.McMurry和Tadhg P.BeSley合写,对于生命体系化学过程中的分子逻辑提供了一个新颖和的阐释,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生物学这一崭新领域的书。全书共分8个部分,以简洁的形式阐述了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过程所涉及的有机小分子,并解释了代谢转化过程中的有机化学。内容组织以代谢途径为主,以有机反应类型为辅,使读者能够深人理解生命中的有机分子是如何和为什么进行一步一步变化和相互转换的;在对生命体系奥妙惊叹的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认识也有所升华,使读者不自觉地步人化学生物学领域。 本书编写风格独特,取材新颖;内容循序渐进,又能把握前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图文并茂,便于教学;并为化学生物学的许多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对生命化学感兴趣的读者或者学者的资料,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学科学丛书》系列之一,由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编撰而成,介绍无机化学各个领域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前沿与进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5~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起的指导作用,对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全书共12章,包括绪论、丰产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团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物理与理论无机化学、无机纳米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可供无机化学、化工以及材料、能源、医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分为三篇,原理篇简要介绍PCR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及重要应用;操作方法/技术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详细地介绍各种主流PCR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方法与技巧:常见问题解答篇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根据编写人员的实践经验,对PCR技术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涉及:常规PCR反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PCR利用PCR构建突变体未知序列的克隆其他常见PCR技术PCR软件的使用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更加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突出实际操作技巧,采取Step-by-Step方式进行说明,使方法与技巧更易于掌握。本书适用于医药、生命科学相关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研究堂。
创伤是医学中最古老的课题,可以说自有人类起就有创伤。现代社会中,由于医学的进步,许多疾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创伤支有增无减,并被称为是“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本书介绍了分子创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基础理论、常用技术以及应激、缺血缺氧休克反应、创伤感染、创伤免疫、器官功能衰竭、组织修复、神经再生、遗传差异性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基础以及生物信息学在创伤医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全书约160万字,参加撰写的70多位作者多是在线工作的中青年专家,对所撰写的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因此本书的内容质量也就有了的保证。限于篇幅及按有关出版要求,本书仅列入近5年的主要参考文献,其他参考文献从略。
本书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蛋白质组学课程培训用书,为蛋白质组学工作者案头实验手册。内容涉及各种蛋白质制备和分离方法、质谱分析的一般方法、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克隆、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使用以及验证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内容。书中附有大量的以step-by-step形式展现的操作程序,针对关键性步骤增加说明性文字加以点拨,并有信息框阐述关键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适用于生物、医学基础和药学等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查阅参考。
本书以甲烷单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酶的催化反应化学和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为主要内容,介绍近20年来生物酶和模拟酶化学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九章,包括酶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范围、甲烷与分子氧活化的生物催化基础、甲烷单加氧酶的结构与反应化学、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与功能、单加氧酶催化功能的化学模拟、人工光合作用、脂肪酶催化手性药物合成与动力学拆分、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和酶催化反应介质化学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化学化工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