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综合近10年的外资料并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物制剂研究开发的方法、应用领域、安全性评价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商品化。内容包括微生物絮凝剂、生物添加剂、工程菌的构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固定化生物活性炭、生物修复中的生物制剂、有效微生物菌群(EM)、生物制剂的安全评价等。《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毒理学、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工艺学等。《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可作为环境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材,以及教学、科研技术等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部全面和系统地论述用液相色谱对变性蛋白折叠并同时进行复性的专著,其内容涉及其原理、方法、设备、典型实验及其在化学、化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应用。除对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用于变性蛋白折叠的一般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外,本书主要论述将液相色谱用于变性蛋白折叠、分子构象变化及其工业化中所遇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技术。本书可供化学、化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科研人员、工程师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用书。
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蛋白质的功能,而且对于提示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规律至关重要,为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共35章。首先介绍了信号转导和人类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问题,并强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然后分三部分介绍了如下内容:6个基于标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技术建立起来的、用于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6种鉴定和识别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学方法;近期改进过的与GST沉降和免疫沉淀相关技术、两个补体系统、渐增截断方法、蛋白成束、高通量方法。讨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整合及模型构建,以及这些模型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本书内容详尽、具体,为
本书着重阐述了现阶段国内外酶制剂行主要产品的新工艺、新技术,其基础知识面广,突出实用性及先进性。全书是在全面总结近年来酶制剂在工厂使用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当前的科研结果、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集于一体,以供从事酶制剂生产和研究的科研部门、生产企业及大专院校相关技术人员查阅和参考。
本书是《实用生物技术丛书》的组成部分,其编写宗旨是以实用技术为特色,以酶的应用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推动酶工程的发展和产业化的进程。本书主要介绍的生产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酶在医药、食品、轻工、化工、能源、环保、检测、生物技术等领域实际应用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绪论,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与应用,酶、细胞和原生质体固定化与应用,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与应用,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九章。本书可供从事酶的研究、开发、生产一应用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生物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有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验而写成,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重印。本书第二版(1990)做了大幅度修订与增补,分两卷出版,卷I可作为本科生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卷Ⅱ则作为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第三版(特别是卷Ⅱ)的内容,做了很大的修订,把近20年来量子力学(实验与理论)的主要的新进展系统介绍给读者。第四版内容又做了修订。 ????卷I内容包括: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odinger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用算符表达、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与对称性、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表象变换与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自旋、力学量本征值的代数解法、束缚定态微扰论、量子跃迁、散射理论、其他近似方法。为帮助读者更深入掌握有关内容,书中安排了适当的例题、练习题和思考题。每一章还选入了
本书内容是作者为《科学》杂志设立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撰写的30篇文章,以及作者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数篇文章,共分为:“系统生物学面面观”、“新时代、大科学”、“后基因时代的交叉科学”、“创造历史的人”板块。作者通过自己在认识过程中的轨迹,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 笔者看到了自己认识过程的运动轨迹,这其中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有许多前后不一致之处,更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笔者在重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为了给自己和读者提供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笔者决定在编辑这本书时,除了文字的校对和体例的修订外,尽可能地保留文章的本来面目
“冷聚变”是一个颇为敏感且备受质疑的话题,也是当前科技界应当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2008年4月8~9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以“‘冷聚变’的争论”为题在北京召开了第l7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会议就氢、氘气体放电实验出现的许多奇异现象(如异常x射线谱线、超热、新核素生成等)和其理论解释(如“小氢原子模型”、“P.e—P等束缚态模型”),以及其他的实验现象和理论解释进行了报告、质疑和热烈的争论。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当前“冷聚变”研究的状况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基本观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许多现象和研究早已不属于“冷聚变”范畴,而是在一些实验中出现了我们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冷聚变”仅仅是一种借用和象征性说法。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许多现象如果是科学
《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狄拉克符号法进展(第2版)》对狄拉克创立的表述量子论的符号法推陈出新,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IWOP)技术”的理论,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符号法的优美和简洁,使狄拉克的表达得到更多的直接应用.在看似已臻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别开生面地发展了量子力学的表象与变换理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恬共19章章是问题的提出;第2章介绍预备知识;第3章提出有序算符内的积分技术;第4章到9章。介绍IWOP技术的各种应用和推广。 本书叙述由浅人深,表达也较严谨,适合工科大学的学生、教师和各个领域的理论物理工作者以及对量子力学感兴趣的人阅读与欣赏。
李登峰、陈文鑫、周平主编的这本《大学物理实验》是为独立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非物理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分15部分内容,包括测量结果的判定与数据处理方法、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使用、长度测量、速度测量、电阻测量、角度测量、电路设计、光学设计、混沌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专题、新能源专题、材料专题、通信专题、声学专题、虚拟实验专题等内容。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数据处理、注意事项、思考题等内容。《大学物理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以第二版为基础,参考1980年教学大纲(200学时)进行修订的。修订本保存了第二版的风格,吸收丁第三版的某些优点。增加了例题,配了习题。统一采用丁国际单位制。 修订时注意到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几个方面,并且适当控制了篇幅。全书讲授(包括习题课)约为140学时。 全书分三册,册包括力学、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热学,第二册包括电学,第三册包括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基础。 祝瑞琪、叶普专参加了册配习题的部分工作。 册经恽瑛、胡迪炳、郭永江、顾梅玲开会审查。王志符、阎金铎作了复审并参加了审后的修订工作。 本书可作工科院校、电视大学普通物理课程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