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美主编的这本《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371种(2304种及亚种),隶属于24目、101科、439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学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特有种鸟类名录进行了认真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学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可供从事鸟类学教学、科研以及从事农业、林业、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为大专院校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为了揭开海参神秘的面纱,提高消费者对于海参的全面认识,提高人们对海参质量优劣的鉴别能力,使海参的消费走向科学、合理之路,本书编著者特编写《神奇的海参》一书。编著者在广征专家建议、意见的基础上,从海参捕捞、加工及食用环节取得手数据,加以认真研讨论证,以确保本书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该书出版的目的主要是普及海参基本知识,因此没有纯学术的高深理论,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即使从未接触过海参的人,阅读后也能对海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书的出版将不仅填补关于海参知识科普读物的空白,使更多的人认知海参,明白海参,同时对于海参的推广、海参的消费市场的拓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是普及海参知识的一本好书。
这本《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百科全书》由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专家蒂姆·哈利代和克莱格·阿德勒共同主编,由来自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世界自然资源监测中心等机构的数十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全球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最详尽的研究成果,对已知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每一科类均有详细的论述,介绍了已知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种类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并附有相关的知识档案、资料摘要、分类列表,再辅以极具科学性和前沿性的特别专题深入阐述这两类动物的生理机制、自然史等各主要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细节化地展现生动的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世界。同时,书中千余幅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将各种类两栖动物与爬
《内蒙古动物志(卷圆口纲鱼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内蒙古鱼类研究简史,内蒙古水系的形成、历史变迁及鱼类扩散,内蒙古鱼类区划等。各论包括内蒙古迄今所记录到的圆口纲和鱼纲114个种,记述了各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及每个种和亚种的学名、中文名、英文名、蒙文名、最初定名依据和主要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在内蒙古的地理分布,且配有分布图。《内蒙古动物志(卷圆口纲鱼纲)》可供大专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从事动物学、动物地理、动物资源、环境生物学等人员参考。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刘凌云教授和郑光美院士主编的《普通动物学》(第3版)的修订版,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的编写力求能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并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具有中国特色,第4版突出体现以下3个特色:1.以动物演化为线索,突出进化历史中发生重大质变的事件(例如细胞、体制、胚层、体腔、体节、脊索、脊椎、四肢、体温等)及其与动物组织、器官、系统出现或复杂化的相关性,使学生能结合动物进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规律。书中对各类群及其代表动物的选取,以演化上、经济上和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的为重点,并以我国动物为代表。全书着重加强基础。同时根据动物学发展的现状,适当拓宽口径,增加
本书主要收录了长江河口(E121°-E122°;N30.7°-N31.8°)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26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3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73种,棘皮动物2种。每种动物都配有照片(附标本采集地图),并从其中文名、拉西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其主要特征用粗体字表示)、常见度(分别用1-5个“”表示常见度)、分布与习性及经济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本书可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工作者实地鉴定手册,亦可为大专院校相关师生及博物馆等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近年来,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较快,因此,系统全面地介绍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在鸟类研究中已显得尤为迫切。本书分17章,主要内容包括:线粒体基因组的分子进化;作为遗传标记的微卫星DNA;线粒体调控区序列、Cvtb基因以及tRNA基因序列及二级结构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平胸鸟类、鹈形目鸟类、鹤形目鸟类以及鹆形目鸟类线粒体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鹗形目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和特征;雀形目鸟类分子进化的研究;鸟类各目间与目内的系统发育关系;鸟类线粒体假基因;鸟类分子进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鸟类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鸟类分子进化研究相关的Inter资源以及分子进化研究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技术。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鸟类分子进化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其理论和方法的
大别山是黄缘闭壳龟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分布面积很大的区域,历目前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种群数量多,是我国野生黄缘闭壳龟的主产区。特别是信阳大别山区的新县、商城县、罗山县、固始县、浉河区等地,80年代以前,黄缘闭壳龟在这些山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生动物,据当地60岁以上的村民介绍,当时,黄缘闭壳龟在山林、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而且很少有人捕抓;另外,信阳大别山也是我国报道发现潘氏闭壳龟野生个体很多的三个地区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贸易的放开,黄缘闭壳龟被大量外销,价格不断上涨,自90年代后,由于人为略夺式的过度捕抓,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大别山区野生龟鳖动物资源,特别是珍稀黄缘闭壳龟的数量日益稀少,野生资源已经枯竭,目前在其分布区或栖息地已很难发现其踪迹。黄缘闭壳龟为亚洲特有珍稀龟类,
动物行为仿生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内容涉及动物行为学、仿生学等非常新但不够成熟的领域。本书简要介绍了若干仿生相关的动物行为研究进展、主要结果和仿生应用,并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仿生的成功案例。本书旨在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使生物学家看到动物行为研究对工程技术创新的启发和启示,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动物行为研究的成果。相信通过动物学家和仿生工作者的协作和努力,他们的研究工作必将促进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并夯实仿生学的动物学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最终达到推进技术原始创新的目的。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非专业人士参考,可作为认识仿生科学及工程与生命科学特别是动物学之间关系的“抛砖引玉”的材料。
青藏高原的西北,延伸着一片广袤的土地,绝大部分区域的海拔超过4500m。其中大部分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它在北边和新疆相连:在东边和青海相邻:藏族人把这片土地叫做“羌塘”——北部平原。那里的植被稀疏,温度可达零下40℃,怒吼的风不断掠过这片荒芜的土地。当地的牧民居住在南部,那里的植物比较丰富,足够养活牧民的牛羊。其余的土地就更多地属于了野生动物。 在羌塘,虽然一眼望去显得十分贫瘠,但是她却孕育了一个世界上的大型哺乳动物群落。那里有狼、西藏棕熊、雪豹等食肉动物,同时也有野牦牛、西藏野驴、岩羊、藏原羚等有蹄类动物。更重要的是,那里拥有着的藏羚羊,这个物种的迁徙活动覆盖了这个没有尽头的高原,勾勒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轮廓。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鱼类资源宝库。长期以来,关于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基础生物学资料不足,不利于鱼类资源保护和政策法规制定。本书作者连续多年在保护区进行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物学方面的考察,系统地开展了鱼类生物学、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填补了珍稀特有鱼类基础数据的空白,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为物种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同时也为长江大保护与绿色水电开发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本图鉴主要依据湖北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成果编著而成。共收录湖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8种,每个物种都有彩色照片、地理分布图、识别特征、生态习性、濒危等级等方面的科学描述。
鞘翅目昆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为丰富的类群,目前已知约40万种,约占整个地球已记录生物种类的40%。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生物多样性的支撑,同时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始于物种。因此,对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农林生产安全、人类健康和生存安全所必需的工作。 杨星科主编吴鸿、王义平、杨淑贞总主编的《天目山动物志(第7卷)(精)》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鞘翅目昆虫类群共计36科451属895种,其中第六卷包含豉甲科3属5种,步甲科42属78种,龙虱科4属7种,牙甲科3属4种,阎甲科1属1种,觅葬甲科1属1种,葬甲科4属7种,隐翅虫科25属91种,粪金龟科2属3种,皮金龟科1属1种,锹甲科14属37种,金龟科38属74种,花甲科l属2种,吉
鞘翅目昆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为丰富的类群,目前已知约40万种,约占整个地球已记录生物种类的40%。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生物多样性的支撑,同时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始于物种。因此,对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农林生产安全、人类健康和生存安全所必需的工作。 杨星科主编吴鸿、王义平、杨淑贞总主编的《天目山动物志(第7卷)(精)》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鞘翅目昆虫类群共计36科451属895种,其中第六卷包含豉甲科3属5种,步甲科42属78种,龙虱科4属7种,牙甲科3属4种,阎甲科1属1种,觅葬甲科1属1种,葬甲科4属7种,隐翅虫科25属91种,粪金龟科2属3种,皮金龟科1属1种,锹甲科14属37种,金龟科38属74种,花甲科l属2种,吉
本书基于动物地理区划理论、动物资源调查成果,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生物地理学统计方法,根据1784种陆生野生动物的分布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进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生态地理单元区划,将全国划分为2界7区19亚区54个动物地理省239个生态地理单元,对各区划界限进行了精细化制图,并对各分区的生态因子、动物组成及保护状况进行了描述。
内蒙古包头观鸟协会会长聂延秋先生的著作《内蒙古野生鸟类》收录了内蒙古野生鸟类466种,与以往对该地区的鸟类记述相比,增加了23种新的鸟种记录,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鸟类资源的研究成果。聂延秋先生是一位富有成就的医院院长,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在工作之余到野外去观鸟和拍鸟,在近六年的时间里,在内蒙古境内行程40余万千米,拍摄了50余万幅野生鸟类图片,收集了大量手的鸟类资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三个亚气候带,位于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中国华南山地地区。由周放等编著的《广西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共记录了广西陆生脊椎动物4纲,39目,150科,1149种,另67亚种。其中,两栖纲3目,11科,105种,另3亚种;爬行纲2目,21科,177种;鸟纲23目,82科,687种,另55亚种;兽纲11目,36科,180种,另9亚种。比20多年前有较大增长。
本专著共分五章内容。靠前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简介,重点分析了传统测量的缺陷、几何形态理论、地标点和形态参数的分析方法,以及几何测量分析的基本步骤。第二章为几何形态测量在水生生物的应用,主要介绍几何形态测量简史、几何形态测量方法,以及、几何形态测量法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现状。第三章为几何形态测量法应用软件,主要介绍了目前靠前上常用的TPS系列(TPSseriesofsoftware)、SHAPE、MorphJ、R语言程序相关加载包、PAST等5种方法。第四章为鱼类耳石的研究应用,以鱼类耳石为例,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对耳石形态学的生长研究,以及种类判别。第五章为头足类耳石的研究应用,以头足类的耳石为案例,基于外形轮廓法和地标点法的柔鱼类的种群进行判别。第六章为头足类角质颚的研究应用,以角质颚为材料,对柔鱼类、枪乌贼类的种类及其种群进行
根据《黑龙江省珍稀动物保护与利用研究丛书》的编写要求,本书重点介绍虎的起源与进化、中国虎文化、东北虎种群历史演变、东北虎的生物学、东北虎的生态学、东北虎迁地保护、东北虎保护研究概述、东北虎调查与监测、东北虎保护与管理和东北虎保护计划与进展,分10章简要阐述了东北虎的历史与现状、虎文化及其影响、东北虎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东北虎保护与研究的历程与进展以及目前东北虎及栖息地保护计划与展望。本书在以往东北虎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许多外有关东北虎研究资料编撰而成,希望能够尽量全面地反映东北虎研究和保护管理的进展,为推动东北虎及其栖息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为野外保护与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