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员,昆虫本身就蕴藏了无穷尽的奥秘.但我们至今对不少昆虫还有着莫大的误会。本书应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笔法使昆虫的众生相跃然于纸上,带您进入神奇的昆虫世界,让您对它们有更客观的了解!本书介绍了昆虫的基本情况及赏虫要点,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各有什么昆虫可以观察、欣赏和拍摄,以及去哪里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些什么等,图文并茂,趣味横生!您知道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昆虫的名称和它们隐秘的生活吗?您知道一年四季在哪里可找到哪些昆虫吗?一种昆虫如何得判断它是益虫还是害虫?您知道不同种类的昆虫之间也协周互作,互惠互利吗?植物死掉了,罪魁祸首真的是害虫还是另有其他人为原因?您了解蝴蝶颜色的奥秘吗?您见过有“文化”的昆虫吗?它竟背有“北大”的标志?您知道有多少昆
由伯特·荷尔多布勒编著的《超个体》是近10年来出版的最重要的科普著作之一。在《蚂蚁》一书出版18年后,这部新的著作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其他社会性的昆虫(包括蚂蚁、蜜蜂、黄蜂、白蚁),吸收了近20年最重要的研究发现。《超个体》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集群,建立在利他主义的合作、复杂的沟通和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它代表了生物组织的一个基本阶段,介于普通组织和整个物种之间。正如作者所说的,对超个体的研究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进化水平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以及生命整体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本书收录了曾省老先生一生中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是纪念他为中国生物防治害虫而努力奋斗的一生。曾省一生立志献身祖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并取得显著成绩。在教学上,他提倡农学院办学要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注重培养全面人才。在科研中,他致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1952年湖北省宜都等县发生了严重的柑桔吹绵蚧为害,他从浙江永嘉县引入大红瓢虫,建立人工自然种群获得成功,为中国天敌异地引种开创了典范。50年代,小麦吸浆虫严重威胁中国冬麦区的生产。他在明确小麦吸浆虫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其预测预报方法,并提出了选育抗虫品种、拉网捕捉成虫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60年代初辽宁柞蚕筛腹寄蝇成了柞丝生产的主要威胁,通过研究他将家畜寄生虫的防治方法移植到柞蚕寄生蝇的防
本书是第2卷,主要收集的是卷未包括的专业杂志和地方志中发表的产于我国的新种模式标本,包括的杂志有:动物学研究(1~24卷)、动物学报(1~17卷)、林业科学(1~44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29卷)、白蚁科技(1~24卷)、华东昆虫学报(1一16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28卷)、宁夏农学院学报(1~28卷)、四川动物(1~26卷)、西北林学院学报(1~23卷)、西北农业学报(1~16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1~35卷)、西南林学院学报(1~27卷)、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29卷);系列出版物有:昆虫学研究集刊(1~11集)、河南昆虫区系分类研究(1~6卷)、福建昆虫(1~9卷)及地方志共88卷(册)。同时对卷包括的“昆虫分类学学报”,增补了26~29卷,中国动物志(昆虫类)增补了39~47卷。
本书分为上、中、下3篇,共18章。上篇的内容是采用生态系统的组分性知识结构,即从昆虫与植物、昆虫与昆虫、昆虫与微生物的关系上讨论昆虫生态学基础理论,这里注重了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尤其阐述了昆虫与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以及不同种昆虫之间竞争、捕食、寄生的进化关系。中篇沿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思路,讨论了害虫防治中的生态学问题。下篇介绍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种群空间格局与农田昆虫调查、种群动态分析与单种群基本模型、种间相互作用模型与农林生态系统分析、生态信息学与植保信息技术概论、生物信息学与昆虫分子生态学概论,等等。
本书共8章,涵盖分子昆虫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昆虫的基因组及其基因(章)、昆虫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第二章)、昆虫种群的基因流动(第三章)、昆虫行为的分子基础(第四章)、昆虫抗药性的分子基础(第五章〉、昆虫发育及转基因昆虫(第六章)、昆虫内共生菌Wolbachia(第七章)以及基因组学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第八章)。此外,本书还设置6个基本实验,对于初学者尤为适用。上述内容大多与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紧密相连,特别是案例和实验。书中所列所有实验都经过笔者的实验验证,因而操作性很强。
它们外表温文尔雅,姿态婀娜,实际上却是是硬朗顽强的刀客。它们娇柔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瞠目的残酷手腕,它们让自己的行为被写入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本书通过真实而新奇的探索记录和大量原生态的动物照片,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螳螂在最自然状态下的各种生活,向读者传递了自然的奥秘和发现的乐趣。
本书共8章,涵盖分子昆虫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昆虫的基因组及其基因(章)、昆虫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第二章)、昆虫种群的基因流动(第三章)、昆虫行为的分子基础(第四章)、昆虫抗药性的分子基础(第五章〉、昆虫发育及转基因昆虫(第六章)、昆虫内共生菌Wolbachia(第七章)以及基因组学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第八章)。此外,本书还设置6个基本实验,对于初学者尤为适用。上述内容大多与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紧密相连,特别是案例和实验。书中所列所有实验都经过笔者的实验验证,因而操作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