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
本书是《现代生物技术丛书》的分册之一,由该领域的专家执笔,全面论述生物化学工程学科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体现了下列特色: 理论阐述到位,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反应动力学、各种分离技术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除讲解一般原理以外,突出介绍具体的应用实例; 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如有专门章节论述非水相酶催化、代谢工程等内容。 本书可作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毫无疑问,人类是600余种灵长类中的一种。解剖学者说猿猴的手掌、指纹、大脑等身体结构与人类似。行为生态学者说猿猴的行为和复杂社会关系与人类似。人类学者说猿猴的工具使用技能和文化传播可能接近于人类的雏形阶段。心理学者说猿猴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保护生物学学者说有猿猴生活的森林一定是的森林,保护猿猴就是保护森林生态。医学工作者说猿猴的免疫系统接近于人,是克服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分子生物学者说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是与人类最近缘的物种。可以说,猿猴是一面多棱镜,从方方面面映射出人性起源的背景。本书是目前国内本综合介绍灵长类知识的书籍。书中全面讨论了人与猿猴的异同,尝试从灵长类进化的新视角探索人性起源,解释人类的共通性及其生物学本质,并为读者提供理解自身的新思维。章介绍了
本书共分11章,主要是面向初步涉足拟南芥研究的研究工作者和广大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师生,介绍拟南芥最基础的生物学背景资料和基本实验手段。由于拟南芥涉及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可能详细介绍其每个领域,只是着重于拟南芥被作为模式植物所研究出的最重要成果,即发育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依章节顺序来说,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拟南芥生物学基本信息,包括形态、细胞、遗传、生化和基因组;第二部分对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得到的分子遗传学成果作典型实例剖析,包括与基因表达调控,光信号传导及光形态建成,花发育和同源异形基因表达;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拟南芥研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实验手段,即组织培养和DNA转化,拟南芥诱变与突变体筛选。书末列出两个附录,附录一介绍拟南芥基本培养方法,附录二介绍如何索取拟南芥信息资源。希
2006年,《中国卒中杂志》创刊,并设立了专栏——主编手记,手记的作者为本刊主编——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王拥军编著的《脑海深处》为《中国卒中杂志》创刊至今100余篇主编手记的集结出版,全书既展示了十年来全球脑血管病研究的动态,又展示了其间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和临床实践成长并逐渐步入国际领先阵营的历程;既有作者关于学术的理性分析,又有作者医路历程的激情感悟。
以研究脑功能为目标的神经信息处理研究,是21世纪的科学前沿之一。在这一领域中,神经科学和数理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融合和交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从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转入神经科学领域并在其中工作了多年的,对于如何把这两种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深知以数理和信息科学为背景转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一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并总结在本书中。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对神经科学有兴趣的数理科学和信息工程的研究者及学生。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或从事有关神经信息处理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神经生理学知识;运用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的范例;探讨当前有关神经信息处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