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不仅在生物学意义上引起了一声革命,而全对人类的自我认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反思,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所具有的诸多优越的特性,以证明人类是不同于动物的高级生物,并试图在人类与动物之间构筑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然而,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些研究所列举的所谓人类的特性,其实在动物身上也存在,于是,两者间的壁垒被一点一点地推翻了。
《植物学》创译了一系列植物学术语,如植物学、心(雌蕊)、须(雄蕊)、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唇形科、伞形科、石榴科、菊科、蔷薇科、豆科等。西学东渐,术语翻译是件大事,此书的术语翻译还影响了日本的植物学发展。古代和近代中日间本草学、植物学术语彼此借鉴,有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内容。此书包含极为丰富的自然神学内容,李善兰序中,“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已经成为自然神学的名句。今天,《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观念可以用一套进化论(演化论)的术语代换,“上帝”等词也可以(而不是必然)在“大自然”、“演化”的意义上理解。曾有一段时间,学者喜欢进行切割,将科学内容与宗教影响分开,即所谓的去精取精、去伪存真,其实那样做是大有问题的。在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渗透着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成书于1982年,是有“二十世纪的达尔文”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的重要著作。进化生物学思想自创立至今已200余年,其间颇受争议。和任何一种科学思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样,进化生物学同样需要面对厘清她发展的历程以及这一历程中与其他学派、思想之间关系的任务,从而梳理出思想发展的脉络,完善理论架构,回应质疑。无疑,恩斯特·迈尔的著作为这一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译本出版之前,《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的德文译本、法文译本、日文译本已经问世,成为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学习、研究的书籍。
由各向同性材料形成的肥皂泡之类的膜泡一般都是圆球形的,而人类红细胞却呈现双凹圆盘形。这曾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本书总结了自引入液晶模型研究生物膜泡的形状以来生物物理方面已经取得的大量有价值的成果。本书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生物膜的液晶模型、张量和经典微分几何学;第三章介绍液体膜曲面弹性理论,提出了膜泡形状的普适方程式;第四章介绍了普适方程的一些特殊解,给出并分析了一些特殊形状的生物膜泡;最后一章介绍了倾斜手征性类脂双层膜理论。本书由浅入深,阐述精辟,可供大学物理系和生物系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