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 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中国甘肃野生观赏植物》一书是关于甘肃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科学专著。全书主要内容分两部分:部分总论,论述甘肃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分布、特征,介绍了1000多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资源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园林应用评价,探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第二部分各论,介绍原生地拍摄的400余幅野生观赏植物照片,并配以简要说明文字,内容包括形态特征、产地分布、生态环境和园林应用。 《中国甘肃野生观赏植物》内容新颖,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观赏园艺学、园林学、遗传育种学、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和开发、生产、栽培的科技工作者、管理部门、园艺爱好者参考。
虽然人类发现并逐渐认识微生物只经历了几百年,不过利用微生物并生产其代谢产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发酵这一古老的生物技术行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经微生物学家、生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实现了青霉素发酵的产业化,使传统的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生化工程,其以生物过程(bioprOcess)中涉及的工程学问题作为研究内容。近30年来,随着遗传学、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内容进一步扩大,新的产品层出不穷,生物过程的研究和工业过程的建立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宏观的过程特性研究与微观的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特性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物过程的效率。为了与传统的生物技术相区别,涉及上述内容的生物技术归于现代生物技术。 2
本书介绍近年来贵州省丹寨县兴仁区南皋乡九门冲、平寨和岩英,台江县革东镇八郎、顿州和川硐等地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的新发现,根据大量保存完好的标本,对凯里组及同期地层三叶虫属种的定义及系统分类进行全面的修订,尤其是对产自喜马拉雅南坡巴基斯坦盐岭,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同期地层中已变形的三叶虫属种的系统分类位置作全面的修订,系统描述三叶虫4目、18科、62属(亚属)、145种(亚种)和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8新属(新亚属),53新种和新亚种。着重介绍了全球广泛分布的掘头虫类(oryctocephalids)三叶虫和宽背虫(Bathynotus)三叶虫,深入阐述确定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的标准种Olictocephalus indicus (Reed) 及其完整的演化系列,不仅解决了同期地层全球对比问题,而且对在我国确立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具有极重
本书介绍近年来贵州省丹寨县兴仁区南皋乡九门冲、平寨和岩英,台江县革东镇八郎、顿州和川硐等地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的新发现,根据大量保存完好的标本,对凯里组及同期地层三叶虫属种的定义及系统分类进行全面的修订,尤其是对产自喜马拉雅南坡巴基斯坦盐岭,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同期地层中已变形的三叶虫属种的系统分类位置作全面的修订,系统描述三叶虫4目、18科、62属(亚属)、145种(亚种)和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8新属(新亚属),53新种和新亚种。着重介绍了全球广泛分布的掘头虫类(oryctocephalids)三叶虫和宽背虫(Bathynotus)三叶虫,深入阐述确定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的标准种Olictocephalus indicus (Reed) 及其完整的演化系列,不仅解决了同期地层全球对比问题,而且对在我国确立全球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具有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