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俱来便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不断进化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会用到数不清的科学发明,有些科技甚至能够挽救生命,但这些技术的起源时间、发明背后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以编年史的形式对全球各个时期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发明进行了回顾。书中既包含了车轮这样的原始发明,也有MP3播放器这样的高科技,旨在带领读者探索发明背后的故事,追踪每项发明从理论到成型的实践过程。编者相信定会有许多内容令你惊诧不已:你不会想到牙膏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公元前15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了。另外,你想知道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卫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翻开《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你将沉浸在一个由无数发明集合而成的奇妙世界中,各种各样
本书从流动基本方程出发,结合实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设,建立弹体、弹翼及翼身组合体的气动力数学模型。属于经典流体力学理论的分支。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是作者一部长时段的科学史著作,通过广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展开了西方科学文化成长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作者所关注的“科学的自主化进程”与“科学的合法化进程”问题。作者在对早期现代西方、古代中国、中世纪伊斯兰的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后,意识到科学在当代的显赫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的,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即今天所说的科学)才开始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此后科学很快就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神启(基督教的认识体系)、自然哲学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结构”,神启和自然哲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百川归海似的达到真理。
本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指南”、“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操作指南”、“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操作指南”、“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等内容
《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自柯瓦雷、巴特菲尔德以降,科学革命研究成为科学史的经典研究领域。尽管在科学革命的解释问题上,如科学革命的性质、范围、方式与路径,历来就存在着多种见解,但多年以来,甚少有科学史家从根本上否认,16、17世纪曾发生过一场科学革命或者说深刻的科学变化。 然而在本书中,作者却以“根本就不存在唯一确定的科学革命这回事”开启全篇。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悖论式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科学革命、科学史及一般历史研究的看法。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拥护者,作者根本不承认有所谓的科学革命本质。他撰写此书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在科学革命不存在的前提下对当时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系统的描述——对科学思想史学派的科学革命解释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更切合历史的描述,倒不如说是为了破坏传统的科学革命解释、传统的科
《剑桥科学史》第七卷,介绍了18世纪以来关于社会科学(包括行为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概念、实践、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对于社会知识的历史发展,包括它的哲学假设、它的社会和学术组织,以及它与科学、医学、政治、官僚机构、宗教和各种专业知识领域的关系,作者们提供了新颖的和综合性的说明。全书共43章,探讨了塑造社会科学的各种流派和传统、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史学和统计学)的成就以及国际上关于东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科学的评论。对社会科学进入政府、企业、教育、文化以及社会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也是本卷论述的特点之一。本书是一部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文化史,它对社会科学诸学科参与开创现代世界的活动进行了分析。本书的撰稿人都是他们各自领域中世界一流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