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本书是德国技术史研究者约阿希姆 拉特卡奥的力作,系统论述了德国从工业革命起到现在的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德国技术发展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它对工业的影响,以及政治环境和本地条件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化学合成工业、汽车工业和战争中的技术应用和发展是分析的重点。在导论中,作者还讨论技术史的意义和分期,以及国别史的价值问题。 本书首版于1989年,现在的版本出版于2016年,进行了扩充和加工。由德国法兰克福学苑出版社出版。 本书德文原开本为15*22厘米,共533页,计划采用较大开本,中文300至400页之间。
中国古代日用化学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全面地研究它们,不是一本书或几个作者能够胜任的。因此,本书虽名为《日用化学工程技术史》,但只选择了大漆、玻璃、盐糖酒醋三个方面的古代科学技术作为探索研究的对象,并分别列为三个单独篇章。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漆器的起源;对其主要制造技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割漆、制漆、制胎、髹饰、油漆并用等各个制造技术方面,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现存的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为依据,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在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漆器的主要制造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漆器制造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得出了“楚国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生产史上的个高峰”的结论。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玻璃的起源;在战国时期就制造出了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铅钡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