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无线电导航走过了从低轨道卫星到中轨道卫星,从多普勒导航体制到伪距导航体制,从单一系统、单一体制向多系统、多体制兼容集成的发展历程。继GPS、GLONASS之后,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欧盟Galileo系统相继诞生。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卫星无线电测定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为基础,以用户需求和工程建设为指导进行编著。本书介绍了工作在卫星无线电测定原理下的卫星定位工程,包括基本原理、系统功能、技术指标、信号体制、频率设计、定位卫星工程设计,以及中心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和应用系统与用户机设计等;介绍了工作在卫星无线电导航体制下的卫星导航业务;论述了卫星导航体制设计,包括设计原则、内容、服务方式、卫星轨道及星座选择、信号频率与调制编码、时间标准与计时方式、星历表达方式等
本书是无线电导航方面的综合性教材,重点介绍无线电导航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在给出无线电技术和无线电导航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振幅、频率、时间、相位、复合等常规无线电导航设备及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关键技术、应用场合、设备准确度等内容,侧重叙述了卫星导航及其增强、战术导航、组合导航等新兴导航技术,并对未来无线电导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另外,注重于无线电导航的军事应用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工程应用,适用于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亦可供从事导航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惯性技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惯性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惯性器件、惯性仪表和惯性导航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应用。 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惯性技术基础理论,力学陀螺、光学陀螺和加速度计等惯性敏感元件,惯性稳定器、稳定平台和惯性定向装置,平台式惯导系统和捷联式惯导系统的机械编排、误差及其传播特性,初始对准、动基座自对准和传递对准等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并介绍了惯性技术的各种实际应用。 《惯性技术》从系统掌握惯性技术角度出发,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可供高等院校自动化及导航类专业师生以及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使用。
《GPS接收机硬件实现方法/高新科技译丛》编著者多贝斯泰恩。 《GPS接收机硬件实现方法/高新科技译丛》内容提要:虽然目前关于GPS接收机的许多著作都旨在讲解一些与作者各自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而本书则是采用尽可能少的数学公式总结了一些基本的原理,详细描述了构建一个精度在300m内的GPS接收机所必需遵循的设计规范和电路结构。书中专门安排章节讲述了GPS信号结构与数据流、接收机细节(使用混合设计作为范例),以及一些更为先进的接收机和相关主题。包括时间与频率测量等。随后讨论了ZarlinkGPS接收机的芯片组,全面介绍了一种已研制成功的最为的接收机——Tu rboRogLJe接收机。 本书采用一种混合设计的接收机作为讨论的基础,通过引导读者了解从天线到用户位置解算的相关概念和电路,进而将一些核心思想推广到更为复杂、的设计模式中。书中使用了
《载体驱动陀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驱动结构机械陀螺和无驱动结构微机械陀螺的原理、结构、性能及其应用。《载体驱动陀螺》可供旋转飞行栽体用惯性器件和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使用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卫星导航工程技术领域的一本专著。本书系统介绍基于我国国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的设计约束条件和性能评价体系,全面汇集北斗一号双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和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在星座设计与工程实现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任务分析、建模仿真、组网维护、性能评估,以及备份策略等,详细论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和中地球轨道卫星寿命末期的离轨处置原则与策略。
频率源存在偏差,需要通过校准获得偏差信息,通过控制修正偏差。使用原子钟和精密频率源的用户,都需要对信号源进行校准和控制。《时间频率信号的校准与控制》在对校准和控制涉及的各项技术和方法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子,详细说明各种场合的不同校准和控制方法,包括导航卫星的高稳定性控制方法、国家守时实验室的高精密控制方法、一般用户的智能钟控制方法等,基本涵盖了各种用户需求。
卫星无线电导航走过了从低轨道卫星到中轨道卫星,从多普勒导航体制到伪距导航体制,从单一系统、单一体制向多系统、多体制兼容集成的发展历程。继GPS、GLONASS之后,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欧盟Galileo系统相继诞生。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卫星无线电测定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为基础,以用户需求和工程建设为指导进行编著。本书介绍了工作在卫星无线电测定原理下的卫星定位工程,包括基本原理、系统功能、技术指标、信号体制、频率设计、定位卫星工程设计,以及中心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和应用系统与用户机设计等;介绍了工作在卫星无线电导航体制下的卫星导航业务;论述了卫星导航体制设计,包括设计原则、内容、服务方式、卫星轨道及星座选择、信号频率与调制编码、时间标准与计时方式、星历表达方式等
胡小平编著的《水下地磁导航技术(精)》论述了水下地磁导航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惯性/地磁匹配组合导航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完成了实装搭载试验验证,探索了一种新的水下长航时高精度自主导航技术。全书内容分为6章,分别为绪论、惯性/地磁匹配组合导航系统、地磁场延拓方法、地磁图适配性、地磁测量误差补偿方法以及惯性/地磁匹配组合导航方法。 《水下地磁导航技术(精)》可供导航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惯性技术具有自主、隐蔽、全天候、抗电磁干扰、实时、连续测量优点,可为载体提供角运动和线运动参数,从而在航空、航天、航海、陆地导航、大地测量、机器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各国源于军事和民用的需求都十分重视惯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的惯性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创业、发展、创新三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的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对惯性技术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惯性技术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加快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制定“十二五”惯性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作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学术共同体,利用跨地区、跨行业、人才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