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有“表里山河”称谓,《山西河湖》挑选山西省境内较大河流、湖泊(主要是人工湖泊,即水库)、岩溶大泉,分题解、概述、纪实三方面进行阐述。题解对河名来历、占今称谓、地理位置作简单解释;概述中介绍了河湖的主要地理数据,如河长、面积、比降,水库库容、建筑指标,大致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利开发利用状况等;纪实从河流源头写起,简述自然特色、人文典故、支流汇纳、流程路径等。《山西河湖》图文并茂,行文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作为水利、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适用于水文化、地方志以及相关门类爱好者的案头需要。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编著的《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择录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和调水工程运行管理以及调水工程作用与影响等方面的论文35篇。旨在交流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探讨跨流域调水关键技术,更好地促进新时期跨流域调水学术进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有关工作。《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可供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利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工程卷》。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如何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本书将全区分为若干单元(课题综合报告以水资源配置的重点地区划分,专题报告按省、自治区分列),在分析各单元的条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向和必须兴建的重大工程,最后提出工程布局和分期实施的建议,以供国家决策参考。
本书在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河涌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外主要国家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或重新自然化的思想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善河涌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系概况及河涌数量调查;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及评价;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典型案例;外河流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与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的计算方法;结论及建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草稿)。本书可供水利、生态、环境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土石坝工程:面板与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是水利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30年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的,共收集论文近70篇,反映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结构新技术应用及发展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和砂砾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土石坝、施工技术等方面。《土石坝工程:面板与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可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设计、科研施工及运行管理等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论文集主要包括:工程总体布局;调(输)水线路选择与输水方式论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关键项目设计与施工;长距离有压管理道输水安全措施(过渡过程分析计算,设备配置、运行工况);项目建设管理;设备材料选择;运行管理与检(监)测成果总结及存在的问题等。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交通等行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应用水文地质学的4个前沿领域: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水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区域地下水模拟以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本着理论方法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首先综述了原理、方法以及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与实例,然后介绍了在北京平原区、乌鲁木齐河流域及山东济南岩溶泉域的示范应用实例。书中着重介绍了地下水监测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地下水自动监测与数据无线传输的新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水情发布;建立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的数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方法;以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可供水文地质学、水文水资源学的本科生、研究
这部专著,系统反映了中国特色工程技术和江河治理开发规划思想。它以工程建设新成就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主线,全面展示了水电各学科的发展。这部专著是半个世纪我国水电建设实践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实录,也是我国广大水电职工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集中了水电界200余名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堪称为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大全,是一部水电事业的史鉴。本书共分四篇。篇水电站机电设计,第二篇水电站机电设备,第三篇水电站自动化,第四篇机电设备安装。文章对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机电专业在设计、科研、安装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汇集了水电建设机电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科研、设计的新成果,同时,还介绍了外水电机电专业方面的一些先进技术。本书可供从事水电站机电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当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40多年后,它的工程地质勘察史终于在2006年面世了。这部勘察史是由当年参加过该项工程的老地质队员们来完成的,其内容包括序、前言、三个主要部分和附录组成。部分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主要内容为:主要建筑物、辅助建筑物、建筑材料以及大坝基坑地质素描与验收工作,水库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与勘探,浸没与坍岸地区的计算和预测范围以及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大坝的增、改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及水库运营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第二部分是补充和反映当时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和技术水平的主要总结和论文,以弥补部分的不足。第三部分是由当年的勘探队员们对老领导贾福海院士的沉痛悼念和怀念,并对以往工作与生活的回忆。有关当年所采用的各种规程、规
该书是关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的科技专著,全面地阐述了我国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筑坝材料、坝体分区、面板、趾板、接缝止水、性状分析、安全临测和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成功经验,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科技工作者包括作者本人的科技创新成果,书中提出了许多涉及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理论的观点,对于提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施工、运行水平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该书可供水利水电行业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建设管理部门有关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参考或作为研究生的教材。
超临界状态通常指物质处在超过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呈现不同于常规状态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质属性。在该状态下,物质的黏度、介电常数、扩散系数和溶解能力等都会发生巨大改变。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馏、化工合成、材料及聚合物合成、食品加工、制药和环境污染物控制等领域。《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系统阐述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等相关内容。《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既可供材料、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长江河道崩岸与护岸》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研究,包括崩岸的基本概念、外对崩岸研究的现状与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崩岸与防治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崩岸与河道平面变形的关系及河势控制,崩岸形态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等,并重点就崩岸机理中的水流泥沙运行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以及特殊形态“口袋型”崩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在根据护岸工程类型、材料、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抛石护岸机理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护岸的试验成果,并全面提出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指标,最后又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经验,并展望发展前景。
石庆尧、黄玮、庞晓岚、邱信蛟编著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2015第3版)》是我国目前水利行业关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全面而系统的论著。书中针对水利工程的特点,从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紧紧围绕当前国家和水利部有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践,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监督的程序、内容和监督要点;水利工程质量验收评定与质量监督核定、核备、备案、审核、确认和批准的程序、步骤和方法;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应用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编写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的原则、要求与注意事项;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程序与方法;工程验收及其程序;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考核的方法与步骤;建立水利工程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了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共分四篇二十一章。首先,《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了水资源的概念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综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步骤、方法和理论,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再次,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利可持续的基本概念和测度的理论以及系统模型和信息系统。最后,总结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体制、并介绍了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
灌区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是灌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水利行业补短板、强基础、提质增效的需要,也是破解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制约瓶颈的关键举措。本书分上、下篇,上篇在分析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背景和需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结合靠前外现代化灌区建设发展现状和特征,总结了现代化灌区的内涵、建设原则、技术要求、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路径;下篇介绍了宁夏唐徕渠灌区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开展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唐徕渠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近期新成果,构建了灌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展了测量水设备引选、渠道测控一体化技术集成研发、灌区ET供水管理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