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群联合调度实用方法与应用》编著者张松达、夏国团、王士武、钱镜林。 本书作者对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组织攻关了多项科研课题,提出了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有关的理论、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获得了多项奖励。本书提出的渐进性法与遗传算法的组合方法,分期空库系数约束的调度函数方法,以及分维数分析在划定过渡期的应用、基于产流预报的泄洪调度方式、干旱期考虑适度缺水深度的限供水量的确定等均是作者经过潜心研究,并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方法。书中的算例也是实际应用的调度实践。编著本书,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以期促进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技术进步,也借此供从事水利规划、设计、科研、运行管理等相关人员参考。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通用设计丛书(细部设计分册)》为“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通用设计丛书”之一。本分册涵盖抽水蓄能电站洞口设计部分,入口、门卫及围墙设计部分,厂区零星建筑设计部分,栏杆、护栏设计部分,厂房细部设计,道路护栏及排水沟设计部分,出线设计等八部分内容。每部分均列出了通用设计方案、设计条件及使用说明,并附有完整的方案设计图纸及细部做法。
本书包含电力系统中的多种优化问题,其中包括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短期调度、长期调度),机组组合,电力系统优潮流以及电能质量智能测量等问题。在算法上,介绍了泛函分析、模糊系统、模拟退火、禁忌搜索、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多种优化方法。对各种电力优化问题,通常会给出两种以上的优化技术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优化技术解决方案,均详实地给出了问题的数学模型、优化技术或算法的针对性运用以及具体的求解流程,同时还给出了优化结果。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多种电力问题的数学模型、优化求解思路和具体的实现技法;通过多种优化技术的对比,可以帮助有基础的读者实现电力优化技术的提升以及应用领域的。
本卷收录的书目为《河工蠡测》《木龙书》《敕封灵佑襄济河神黄大王事迹全志》《钦定河工则例章程》《河工器具图说》《栗恭勤公砖坝成案》《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奏定东河新设河防局章程》《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濮阳河上记》《中国河工辞源》,共十一个编纂单元。以上著作对黄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策略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治河实践。这些著作有丰富的图片配合文字,并以圣谕、奏章等形式展现了古人的治河思路,反映了治河问题,对当代借鉴有重要意义。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复杂、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与实践》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中国水利史典 淮河卷(一)》收录了芍陂纪事、介石堂水鉴、淮史述要、淮扬治水论、淮南水利考、淮河上游之现状、淮系年表全编7个编纂单元。其中,《淮系年表全编》共四册,分为淮系图集、淮系年表、全淮水道编三部分,既有淮系历史纵 贯线的记载,也有淮系现状横断面的剖析,辅以各主要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总图及淮河、黄河、运河水系分图,脉络清晰,资料翔实,言简意赅,是民国时期研究淮河历史与治导现状的重要着作。《淮南水利考》资料详实,创见颇多。其所记清口黄、淮、运交汇的格局及工程尤为详备,是研究三河变迁及相互影响的重要文献,为后人推重。创建于春秋中期楚庄王时代的芍陂是我国现存早的一处陂塘蓄水工程。它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当地地形地势,断溪筑堰,形成一个人工湖泊,并修建五座水门,以石闸调节水量,蓄排兼筹
该书是美国福禄克公司(FLUKE)编著、出版的一部反映直流和低频电学测量当代水平的计量学专著,全书共分七篇,分别论述了计量学的一般原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校准器和校准、统计学,实验室的管理,计量学中应考虑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诀窍。 该书适用于广大计量工作者,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量和电子测量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立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规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治理与开发志》,全书共分淮河防洪工程、沂沭泗河防洪工程、除涝治碱、灌溉供水、水土保持、航运六篇。该卷如实记述治淮工程历经的史实,客观反映古、今治淮历史,重点介绍新中国治淮的巨大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是“淮河洪涝治理”系列专著之一。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淮河流域的起源和旱涝历史,依据气象、气候和水文学原理,采用天气学分析、气候统计和水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与旱涝的关系,阐明了淮河流域旱涝气候演变特征及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的可能趋势给出了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