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交叉学科理论、边缘学科理论、技术设计和实用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参考了近年来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室内外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城市水务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和生态规划理论、城市水务系统管理理论等与城市水务学联系紧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水务系统规划与管理、区域水资源规划、污水处理回用、城市水务产业开发经营、水市场管理、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供水、城市水务信息化建设、城市建设与规划以及农村和城市发展政策制定等部门的领导、决策者和有关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内容共分8章。首先介绍了可靠性设计分析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及设计分析流程等;然后介绍了可靠性要求以及可靠性分配、建模与预计技术,之后重点介绍了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发展,介绍了故障物理方法、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数字化设计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供从事型号研制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为了研究区域与流域尺度下包括侵蚀-输运-沉积的泥沙运动全过程,需要建立流域泥沙科学体系,对应于河流泥沙的学科内容,流域泥沙的相关研究应包括三部分:流域泥沙动力学、流域泥沙过程模拟和流域演变学。本书通过分析流域泥沙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物理机理,初步完成了流域泥沙动力学的模型和模拟方法。本书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将其中发生的泥沙过程分解为坡面产流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沟道水沙演进等不同子过程,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并以数字流域为平台进行了集成。将模型应用于黄河多沙粗沙区,模拟结果能够显示侵蚀一输运一沉积在流域内的分布情况,反映主要影响因素对流域泥沙过程的作用方式。将多沙粗沙区的产输沙模拟与黄河中下游河道的水沙动力学模拟耦合,能够分析水沙源区的来水来沙条件与干流河道间的水
《微波工程技术(第2版)》包括微波技术8章(章至第8章)、微波管原理6章(第9章至4章)和微波管材料与制造工艺4章(5章至8章),三部分共18章。其中微波技术部分以波导系统为主,简单介绍了微带线及微带元件,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增加了高功率微波的传输与模式变换的内容;微波管原理部分则包括了传统微波管、毫米波、亚毫米波和新型器件、相对论电子注器件,删去了版中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内容;材料及制造工艺部分只涉及微波电真空器件所用材料和零件的制造、处理、连接及总成工艺。书中内容以阐述物理概念为主,尽可能减少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
本《手册》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领域综合性大型工具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问题,并阐述了主要专业施工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手册》全书共分五卷,本书是《手册》的第二卷,内容包括第四篇土石方开挖施工、第五篇地下工程施工、第六篇土石坝施工。这部手册主要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部门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河湖地理与水环境、防洪减灾与人文、工程技术与法规、水利史志与水文化、历史模型及其近世渊源等五部分。作者以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畛域为目标,提出了历史模型方法,延展了研究客体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并以此为突出特点,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获郭沫若历史学三等奖;同时,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问题,重视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宏观背景的联系,所提出的灾害双重属性概念及其衍生成果先后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者还为其中21篇文章各写了一段附言,轮廓地勾画了文章的写作背景,针对的问题,技术路径,引发的争议以及客观效果。本书可供历史、地理、水利、环境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在分析我国尾矿库的特征及其风险灾害特点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尾矿库溃坝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构建了其风险评价方法、分析步骤及评价手段,讨论了其风险等级的判定方法。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软件,综合评价了溃坝灾害的风险等级,为尾矿库选址、设计论证、风险评估、分级监督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也为加强尾矿库的安全监管、控制溃坝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王建成编著的《荆江堤防志》是湖北省水利志丛书之一,《荆江堤防志》内容包括:长江河道、河道概况、河道形态、地质地貌、河床边界条件、河段现状、沿江洲滩、河道形成与演变、荆江统一河床塑造过程、下荆江蜿蜒河型发育过程、城陵矶至新滩口河段发育过程、河道变迁、古穴口水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