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是京津门户,位于首都翼侧,是连接华北的咽喉地带和历史上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也是东北严重缺水地区。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特别是近30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加之辽西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辽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辽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
胡仪元*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核算标准与分配 模型研究--以汉江水源地生态补偿为例》围绕研究目 标详细阐明了以下问题:**,生态补偿研究现状的 总结。一是对生态补偿范畴进行了考察,梳理了理论 界对生态补偿内涵、类型与机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对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进行了系统考 察和理论总结。第二,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在流 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 、欧盟、加拿大等16种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考察了水源地的跨区生态补偿、绍兴 慈溪水权交易 等五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 了四种生态补偿实践模式。第三,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探析,从自然资源、经济学、社会学三个视角对生态 补偿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生物共 生性原理、劳动价值论等五大理论依据
杨永生、许新发、李荣昉编著的《鄱阳湖流域水量分配与水权制度建设研究》基于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开展水量分配工作的实践,系统总结了流域水量分配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水量分配的理论基础、相关规则、主要技术思路和方法,阐述了鄱阳湖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规则、框架要素、主要任务以及操作方法。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水量分配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为我国尤其南方丰水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示范借鉴。 《鄱阳湖流域水量分配与水权制度建设研究》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建、环境、国土资源、规划设计、科研院校等单位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以及经济计划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
中长期水文预报不仅对水库调度、防洪减灾等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洪水资源利用、水权管理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中长期水文预报一直是水文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本书在继承和发展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文学及水资源、水文气象学、系统工程、概率论、模糊数学、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中长期水文预报成因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特色在于对中长期水文预报成因分析方法的系统化、实用化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可供从事中长期水文预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鉴于深圳河湾水系污染负荷大、自身环境容量小、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特点,本书通过拟定不同的截污处理率,根据不同的补水水源,利用深圳河湾水系水质模型计算相应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提出雨水利用、引调大鹏湾与珠江口海水、污水资源化等工程方案及措施,并从技术、经济、环境、生态等多角度论证工程项目是否可行,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步治理措施和分期水质目标,为下一个阶段的截污工程与补水措施提供科学的指导。 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的大部分成果来源于“深圳河湾水系引调水工程方案研究”,该研究包括“深圳河湾水系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深圳河湾水系引调水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深圳河湾流域污水资源化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等
本书介绍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理论与在水科学技术中常用的近代方法.概率部分,包括Bayes定理的应用、亚正态分布、分位数变换及多元Gamma分布等;统计部分,包括参数估计的理论与各种近代方法、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资料分析等在水科学中的应用,并附有大量实例.本书还首次介绍了水文集合预报的概念与方法,以及水文预报检验的价值、理论与方法。 本书可供水文分析、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气象、气候、水文地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了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共分四篇二十一章。首先,《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了水资源的概念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综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步骤、方法和理论,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再次,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利可持续的基本概念和测度的理论以及系统模型和信息系统。最后,总结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体制、并介绍了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
《干旱内陆河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与应用研究》是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的论著。《干旱内陆河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与应用研究》在总结多项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方面科研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从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特点、外已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及特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机理方面深入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的模拟方法,提出了以地表水为主体和以地下水为主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时空尺度耦合的方法,构建了耦合基于水量平衡的地表水模型和分布式的饱和地下水流模型的集成模型,并将之应用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同时构建了基于Richard方程的地下水饱和一非饱和流和一维明渠汇流的耦合模型,考虑了区域尺度下非饱和渗流过程的简化处理方法,将模型应用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转化分析和
《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续篇)》编译整理了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为五篇:篇为战略环境评价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及发展;第二篇为澳大利亚水量分配规划——当前做法和取得的经验教训;第三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协调导则;第四篇为东亚海洋地区跨界诊断分析(了DA)和战略行动纲领(SAP)编制导则;第五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手册。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技人员,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在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作用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的生态环境。本书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及其内在驱动力因子;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上人手,针对绿洲景观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景观变化的分析,剖析绿洲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发展变化;揭示绿洲区地下水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地下水的生态效应和绿洲灌区水盐梯度下植被分异特征以及群落多样性。最后基于能值理论,研究了绿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博斯腾湖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地质学以及相关专业科研和教学人员使用和参考。
《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在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基础上针对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并对每一个河道功能区段,根据假设的取水口位置,引用段首控制法和段末控制法的概念,提出了两种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方法,并结合黑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考虑生态价值提出了基于生态理论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研究和实践。 《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相关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