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编著的《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择录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和调水工程运行管理以及调水工程作用与影响等方面的论文35篇。旨在交流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探讨跨流域调水关键技术,更好地促进新时期跨流域调水学术进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有关工作。《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可供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利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提出的创新性的成果总结。在研究大规模人类活动改变天然水循环的大气、地表、土壤和地下各个过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现代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响应机理,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系列成果。以流域水循环为各项过程统一的基础平台,以各项人类活动影响为着眼点,以流域水资源评价为主线,在提出符合流域水循环模式和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分布式二元模型;并以此为工具,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系列成果;分析其中的演变规律,以揭示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演化影响的内在机理;最后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提出了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包括合理配置方案和承载能力研究。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环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分上、下两篇共15章。其中,上篇共7章,在绪论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种群鉴定方法,年龄和生长,摄食与肥满度,繁殖习性与繁殖力等;然后介绍鱼类集群、洄游的基本规律,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同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演变特点以及保护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第六、七章主要介绍渔业资源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等。 下篇共8章,在绪论后主要介绍海洋渔场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优良渔场形成的基本原理,利用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原理及方法;同时,阐述了渔情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渔场图的编制;最后
《中华水文化概论》是由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组织河海、武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和水利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本介绍中华水文化知识的读物。本书根据多年来各方面研究水文化的主要成果,就水与社会、水与政治、水与经济、水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由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时代水文化等五大要素构建的水文化的基本架构,观点明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供各级领导进行水务活动决策和水利院校及社会上开展水文化知识教育时参考,也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的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在深入分析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黄河水旱灾害的目标任务和总体布局,研究确定了防洪(防凌)、水资源管理、河流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控制性指标,对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治、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流域综合管理等做了全面部署,研究提出了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可供从事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各类管理及技术人员、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工程建设及管坪人员、相关院校师生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 20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众多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处于紧缺状态。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水污染问题突出以及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突出,走节水型社会之路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逐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问题,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生活
本书收集了60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处理技术方案、施工设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与实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湖泊、流域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煤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循环冷却水、淀粉废水、稀土废水、柠檬酸废水、啤酒废水、硅棒切片废水、木糖废水、电子工业废水、肉类加工工业废水、医药工业废水、油脂加工工业废水、钢铁废水、制药废水、纺织印染废水、化工废水、制糖废水、味精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皮毛废水、集约化牲畜养殖场废水等各种废水的处理;生态公厕微生物与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Orbal氧化沟工艺与设备等。 本书针对不同特点的水处理工程进行客观地评述和总结,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好水和能源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如何解决好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结合国际典型案例,了解国际上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国际共享河流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不断总结提炼,是更好地实现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利用“双赢”的有效办法之一。本公报是中国大坝委员会系列译丛之一。相信该书可为同行提供的借鉴,以期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国际动态,从而对我们解决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所裨益。
本书是笔者20世纪80年代提出创建新学科——模糊水文水资源学——研究课题的一本标志性成果,它标志着新学科已从建立走向发展的新阶段。 全书共19章,前9章为理论部分。章相对隶属度理论是本书的数学基础;第2至9章建立了工程模糊集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智能决策与智能预测(预报)的理论、模型与方法等新的内容。0至19章为应用部分,系统地论述了这些理论、模型与方法在松辽流域北水南调调水量方案决策松花江流域蓄滞洪区优选,可持续发展系统以及非水资源系统优化决策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科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教师阅读与参考,可作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书中至9章内容亦可供从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有关模糊系统专业教师与研究生的阅读与参考。
本手册介绍了欧洲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流域综合管理的关键原则;第二部分是欧盟水政策领域的行动框架指令及其附件;第三部分摘选了一些欧盟水框架指令共同实施战略指导文件。 本手册能够帮助我国广大从事水资源管理的政府官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国际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做法,对关注我国水问题的各界人士有所裨益。
作为国际上本专门针对水足迹的评价手册,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从水足迹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了水足迹评价的四个步骤:设定目标和范围、核算水足迹、评价水足迹可持续性和制定水足迹响应方案,并为每个步骤以及各种类型的水足迹评价制定了完整的国际标准,包括直接水足迹,间接水足迹,蓝水、绿水、灰水足迹,过程水足迹,产品水足迹,消费者水足迹,区域水足迹,国家水足迹,流域水足迹,企业水足迹等。 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可作为水文水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对于关注水资源管理的政府工作者、认证机构人员、企业人士以及公众也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严寒及寒冷地区凹凸棒土饮用水净化技术》以严寒与寒冷地区低温高色高氨氮水源水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规范要求,针对水厂常规工艺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优选江苏盱眙凹凸棒土,分离提纯后,分别进行热改性、酸改性、有机改性、碱改性处理,基于改性土样的微观结构特征,运用界面配位-吸附-混凝理论与正交-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改性土样对色度、氨氮的低温去除效果,从反应动力学与物质转化等方面探索反应机理,确定优改性方式。研发基于改性凹凸棒土的“载体絮凝-高效沉淀-预涂膜过滤”的脱色脱氨氮水处理工艺集成技术,探索新型高密度沉淀池与4A分子筛预涂膜过滤器的优化运行控制方式;研发高浓度凹凸棒土-MBR组合工艺,分析低温脱色脱氨氮的效果,考察高浓度凹凸棒土强化反应器内污泥混合液性能与减缓膜
本书主要通过对丽水市辖区范围内流域面积5km2及以上的河流进行调查,采用文字、表格和图件的形式记述各河流的各项基本特征值,包括河流的流域面积、河流长度、起止点高程、平均纵坡和主要河流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和水利设施基本情况等。 本书可供水利行业的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