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目结构为地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及水利部公益专项资助项目。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地震作用下高拱坝的实际性状、安全裕度、破坏机理,以及强震区水电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分为高拱坝坝址地震动输入,高拱坝坝体一库水~地基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其机理三篇,共15章,具体涉及高拱坝抗震分级设防水准及其相应性能目标的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高拱坝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并行计算研究、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等。本书可供水工结构抗震和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针对黄河治理这一经典论题,从宏观的时空视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用翔实的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目前黄河下游存在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并据此提出为现行黄河预留后备流路作为治黄的远景战略,将黄河之害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从地域系统角度探索治黄途径的意义与必要性;构建了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各个河段的决溢风险;运用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演进模型,预演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淹没状况;建立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方法,预估了黄河下游典型位置发生决溢将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顺应黄河发育规律,确定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以规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本书可供风险管理、灾害防治、
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密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和舟楫之利,但也需进行防灾兴利的治理。在治河工程中,丁坝是应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在交通建设、河滩围垦和海涂工程中,丁坝也是常用的建筑物之一。所有这些工程的设计都离不开水力学的计算,丁坝水力学由此应运而生。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丁坝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后的水流流态、流速变化、回流区长度以及由于水流改变引起的长河段的冲刷深度和局部冲刷深度;同时还介绍了用于预测丁坝作用效果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的处理方法。本书为编著者多年来有关丁坝水力学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融入才当今国内外丁坝水力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一书是作者继《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以后又一部论著。前一本书偏重于从宏观方面论述了黄河洪水的全貌,分别从暴雨特性、洪水来源、洪水遭遇、历史洪水、频率洪水等方面过去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定量成果;本书新著偏重于运用具体的科技手段,对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分别从洪水发生的时间、水位、代表时段和有关历史排序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两本书相辅相成,彼此结合,更加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黄河洪水的客观实际与基本规律。
郭索彦主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务》系统总结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践成果,介绍了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特征,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依据、布局与工作流程,主要监测指标与采集方法,重点对象监测,监测费用测算,监测数据与成果管理等。本书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单位以及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行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参考用书。
黄河古时被称为“四读”之宗,百河之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世界上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复一年输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泛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因此也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历代先民们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河经验,创造了许多治河技术,涌现了贾让、王景、潘季驯等一代治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这些都未变洪水肆虐,决口改繁的局面。为了编史续志,知古鉴今,黄河志总编辑室对《黄河大事记》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增补了20世纪90年黄河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编成这部新的《黄河大事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能为21世纪
本书通过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全书共分5章,介绍了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系统概况、总体结构与功能,并以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为实例,对“96.8”洪水进行了模拟及调度,系统地分析了洪水资源调度成果。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创新成果多,科技含量高。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研究、开发及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提高概(估)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投资,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有关规定,在水建[1998]15号文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近些年水利工程自身行业特点,制定了本编制规定。它是编制和审批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的依据,也是编制工程标底的指导性标准。 本规定适用于中央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型水利项目。 工程的设计概(估)算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进行编制。若工程开工年份的设计方案及价格水平与初步设计概算有明显变化时,则其初步设计概算应重编报批。 本规定由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负责管理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