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是黄河下游水量平衡研究专著。全书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采用实测水量资料精度评价、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河道水面面积与各种土地利用信息、引水量测验精度评价及引水量修正、未控引水及滩区用水调查评价、河道蒸散发耗水量试验研究、河道渗漏耗水量试验研究等技术手段,对黄河下游河段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并进行水量平衡差值时空变化分析。 《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可供黄河下游水量调度、水资源规划、研究、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全书由李红良、李晓宇负责统稿。
《治淮那些事儿》从淮河的地理、水文、气象讲起,探讨了淮河水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治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河夺淮以后的治理历史作了详细叙述,对历代治淮方略的得失进行了讨论,重点对清末以来的治淮政治关系进行了解读,从水利与政治关系的维度对中国政治作了透视,是我们理解大一统政治格局何以形成的另类思考。
本书主要介绍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原理、方法及研究结果。全书共分七章。首先阐述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对流溪河模型的结构、计算方法、建模的方法以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流溪河模型系统CYB.LM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简要说明。其次介绍研究对象流溪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建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方法和结果,在流溪河水库流域建立流溪河模型的过程及结果,流溪河模型在小型少资料流域的研究结果及建模方法。最后介绍流域梯级开发条件下流溪河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流溪河模型在一个少水文资料的大型流域应用的结果。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专业、自然地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以及各水利部门、流域机构、水库调度部门从事流域洪水预报工作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从历史文献中爬梳史料,扼要叙述我国以传说中大禹治水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事业发展概况。作者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初步发展期,(2)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发展期,(3)向江淮流域发展期,(4)北方水利盛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期,(5)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期,(6)全国水利从普遍开展到衰落期。每一时期又系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航运工程部分,其余如海圹、海堤、城市水利、水力利用、提水工具、治水人物与文献等亦多有涉及,读后可对我国四千年来的水利发展史获得一个系统清晰的概念。 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似工程技术史而又不完全是;稍有及政治经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总
黄河古时被称为“四读”之宗,百河之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世界上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复一年输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泛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因此也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治理黄河,历来是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历代先民们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河经验,创造了许多治河技术,涌现了贾让、王景、潘季驯等一代治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这些都未变洪水肆虐,决口改繁的局面。 为了编史续志,知古鉴今,黄河志总编辑室对《黄河大事记》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增补了20世纪90年黄河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编成这部新的《黄河大事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能
本书列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的治河方略,分析了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治河方略的演进和发展;作者还对今后黄河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设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设计与防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内容详实全面,体裁新颖,配有的计算实例,实用性强。主要内容包括:洪水设计的数理统计方法、用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及可能洪水的估算,防洪工程、水库防洪计算、防洪减灾工作体系、洪水预报及森林植被对暴雨洪水的影响。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利、防汛、河道整治、桥涵设计、排水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
《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在广泛收集全国七大流域典型堤防工程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堤防工程基本数据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中国七大流域典型堤防工程管理基础数据库;以VS.NET和ArcGIS Server技术为平台,结合数据库理论和WebGIS关键技术,设计了遵循MVC模式的WebGIS模型,开发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网站,加快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的共享进程;预留了实时监测、安全评价、防汛预警、专用分析等模块的二次开发接口,便于系统后续开发与利用。编制了详细、易用、便于推广的系统用户使用方法。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_丁农业高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各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则触目惊心,尤其是海河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的投入又极为有限,于是就造成“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严重局面。 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在我国借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设项目中,我方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要求项目建设要实现目标,即项目区增产增收、真实节水(减少农田水分蒸发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内容。水量方面要求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农田水分蒸发量和灌溉用水量,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质方面要求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防止污染。另一个建设项目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