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学科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领域,生态实践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话语生产与意义争夺行为构成了环境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这里,自然环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稳定的存在物,而是被置于复杂的政治、商业、文化与伦理语境中,接受各种话语的暴力改造或隐性收编。《传播学论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将环境传播划分为九大研究范畴,致力于从话语、修辞与政治的复合视角探讨环境传播的诸多学术命题,如环境话语争夺的权力运作机制、公共议题构造的符号修辞机制、“反话语空间”的生产机制、新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社会资本与生态公民身份的建构机制、话语事件与图像政治的视觉修辞机制等。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陆面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围绕陆面过程的数据同化方法框架,从数据源、模型参数化、同化理论和同化方法的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水分和能量循环的定量描述手段。~3章介绍目前先进的监测手段和可用于数据同化系统中的数据源,包括我同风云卫星和美国NASA卫星的系列数据。第4、5章讲述青藏高原陆面过程模拟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并论述水文模型参数化和参数估计的新方法。第6~10章介绍数据同化的桐关理论和方法,并重点探讨了数据同化系统中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的估计方法以及多尺度卡尔曼平滑框架。1~14章讲述数据同化的应用,综述了颇具影响力的北美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并给出了同化方法应用于土壤湿度、作物模拟和水文模型参数估计等研究领域的实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陆面观测、模拟与数
本书以工程学的概念和方法为基础综合了受污染水环境修复过程基本概念、原理和工程步骤。水环境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地下水。水环境修复基本内容包括具体水环境系统的特点、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修复技术基本原理、工程设计原理和步骤等。为满足读者的实际应用需要,对于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本书都特别提供了各种代表性的设计方法、典型图表数据和丰富的参考文献。本书综合性强,兼具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功能。章节段落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叙述简练准确,明白易读。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建设生态文明可以选择的战略是推行“以生态导向的观代化”,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走绿色工业化和绿-鲁城市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这是一条前人和世人从来也没有走过的道路,我们中国人民必须把它走通。
《现代环境毒理学》共四篇三十七章,是一本大型环境毒理学著作,力求从各个领域全面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篇(章至第六章)主要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历史,对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的基本规律、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和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进行了论述。第二篇(第七章至第十五章)论述了9个主要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和新进展,除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土壤环境毒理学之外,《现代环境毒理学》新设立工业环境毒理学、室内环境毒理学、纳米环境毒理学、食品环境毒理学、生物环境毒理学及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等分支学科,拓宽了本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第三篇(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对16类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的毒性及其防护进行阐述,包括大气颗粒物、大气气体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的思路、方法、原则和目前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动向。针对当前主流城市温室气体研究组织和结构,介绍和对比了其研究方法和特征,同时选择纽约、伦敦等典型国际大城市,系统详尽地介绍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方法、排放情况和减排模型及对策。本书基于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排放因子数据库和项目多年的研究实践与应用成果,提出中国城市适用的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方法,并且针对每一计算环节,逐一了适用的排放因子。本书不仅在理论层次上保证了前沿和全面,且在实际层面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可供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环境、生态和节能减排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本书旨在介绍环境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微生物、微生物所依赖的不同环境的特性、检测微生物及其活性的方法,还评价了微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位作者是亚利桑那的亲密合作伙伴,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却又相辅相成。这些涉及领域广泛的研究为本书阐明重要的知识点提供了大量例证。多位撰稿人的贡献也使此书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则与当下的研究前沿基本一致。根据读者的需要,导读版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所配光盘包含原著彩图。这本适用于环境微生物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可以作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参考书。
长期以来,在遥感专业人员的眼中河流通常是作为线(有时是网或者面)出现并进行处理的;在环境、水文等河流科学研究人员的眼中,河流则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系统,其内部结构及其动态过程更受到关注。早期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主要应用于流域宏观尺度研究,微观尺度的河流科学研究,通常借助地面观测手段获取数据。遥感科学和河流科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自独立发展,尺度上的不一致是两者早期未能有效结合的重要原因。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成像技术日益成熟,遥感数据对河流微观特征的表征能力逐步增长。同时,河流科学家对河流尺度上的生物、非生物的自然过程和流域尺度上集水区与河流系统的交互作用更加关注。近二十年来,河流遥感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和文献数量出现快速增长。可以说,河流遥感是遥
本书是《生态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结合目前外的有关环态设计,绿色设计及生态修复与恢复等研究与发展状态,对于生态设计的原理和理念,产品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生态产业设计,废弃物处理,生态旅游和生态恢复与修复等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期望能够为我国目前生产建设与环境的友好结合作出新的探索。本书针对的读者为高校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设计院所设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