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似乎不是一码事,作者经半世纪的探索,二者关系密切,而且我国有的人文文化概念就来自自然。自先秦我国就孕育了有别于世界的“中文化”,它与我们基本哲学“天人合一”观有渊源关系。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我们闯开了智慧之门。《自然与人文》由47篇文章集成,分文化理论、文化评论、第四纪地质、花粉分析、环境考古、心境集录六部分。《自然与人文》可供地质、地理、环境、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随着社会进行各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边坡,这些边坡的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甚至会引起灾害隐患。针对这些边坡,根据具体坡面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护技术模式,在实现坡体稳定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程度的植被覆盖率或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坡面景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书编著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术手段,对坡面绿化、生态防护从坡面稳定分析、边坡工程防护、生态防护、坡面绿化多个层次对不同技术模式从材料选取、设计、适用范围以及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选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结合工程和设计实践,采用案例进行工程分析,对指导工程建设项目形成的不同立地类型坡面实现生态防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本书在详细回顾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城市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城市交通碳排放监测评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等,提出了城市交通环境排放监测评估、预测方法与模型。为验证该模型,分别利用模型开展了案例城市的交通碳排放现状评估和我国未来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预测。本书可供国内外城市交通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政府交通管理人员参考,亦可供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贯穿于设计、研制和生产,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它涉及对产品全寿命期间所处平台环境的研究。本书叙述了当前国内环境试验的现状和发展,特别是当前模拟试验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共25章。章介绍了环境试验的由来、意义、作用和地位;国内外开展环境的情况;环境试验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中应用;当前在环境试验领域中的两大标准体系等;第2章介绍了环境实验室本身的环境条件要求,实验室用水的要求,对的试验条件的容差要求,环境试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所需采集的信息要求,实验报告要给出的信息要求等;第3~25章,分别介绍了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冲击(变化)试验、湿热试验、大气腐蚀、高度(低气压)、水试验、霉菌试验、沙尘试验、太阳辐射试验、流体污染试验、结冰冻雨试验、爆炸大气试验、振
《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以修复工程设计及成本估算基础开篇,着眼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论述地下水、土壤修复的主要成熟技术之后,以成本估算和生命周期分析结束,可供污染场地修复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参考。如作者所言,设计和成本估算是《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我们选择在现阶段翻译《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的主要原因。
《自然是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编著者周儒。《自然是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学习中心”的发展和实践为蓝本,参考国内外相关案例,系统介绍如何规划、建立、发展与评估环境教育实践平台的理论、方法、策略及步骤;特别对此类平台的四个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点阐述,包括专业的环境教育人员、优质的环境教育方案、深具环境与社会关怀的经营管理、可持续的场所设施等。本书是我国大陆地区本介绍环境教育实践案例的参考书,兼具理论与实践,可借鉴、可操作性强。虽然主要是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但对大陆地区发展自然学校、环境宣教中心等形式的环境教育基地,为中小学乃至全社会设计生动有益的环境教育活动,推动环境教育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鼓励更大范围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
本书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系统地从稀土环境化学、稀土的土壤化学、稀土对农田生态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稀土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迁移动态模型,提出了稀土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及测定其可行性的新方法。
卢风的这本《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将着力论证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根本性错误,为揭示和批判这种错误,须对现代哲学的许多范畴进行批判性的梳理。本书也将阐述一种新的自然主义——超验自然主义,并将表明,在超验自然主义体系内,哲学伦理学与科学可以交流沟通。通过非人类中心主义、整体主义和超验自然主义的环境哲学,我们可清晰地看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并可有目标地探寻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