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水关系演变与调控》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河上、中、下游人水关系的演变过程与调控策略。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揭示了黄河人水关系历史演变的基本事实,并获得部分规律性认识;对现代和当代黄河人水关系作了深度的阐述,提出了一些调控措施,其中不乏本文作者的一些新观点;探索了进行黄河人水关系研究的思路与途径,希望能为其他河流或区域人水关系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黄河人水关系演变与调控》可供从事水利、地理、人地关系研究的科研人员学习参考,并可用作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的参考书。
《业余无线电入门(修订版)》是由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出版的《Getting Start With HAM Radio》的中文译本修订版。 《业余无线电入门(修订版)》是一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入门阅读的书籍,全书共9章,它从爱好者最关心的器材设备、常用的通联方式等角度切入,介绍了很多业余无线电入门者的知识,如电台的选择、天线的简单制作、各种通联方式等,对于HAM新手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在美国,这本书受到了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入门者的欢迎。本版特别加赠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版手册之一——《莫尔斯码的乐趣》。 《业余无线电入门(修订版)》除了适合业余无线电新手阅读外,还是一本轻松生动地介绍电波传播知识和各种业余通信方式的科普读物,适合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学生、电子爱好者阅读。
《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以环境吸附材料为核心,系统评述了各种吸附材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分别针对污水中的重金属、饮用水中的砷和氟、水中新兴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气相中的温室气体CO 2 ,总结了各种高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和吸附机理,阐明了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构建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制备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系统评价了多种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选择性和再生性等指标,对环境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 《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内容系统性强,兼具前沿性和学术性,数据丰富、信息量大,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建立了深圳湾地表水环境信息管理与事故应急决策系统,利用此系统可对水环境信息进行科学精细管理。此系统是以“3S”(RS、GIS、GPS)技术为支撑,以EFDC水环境数学模型为内核,对地表水质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数据共享、实时预警和科学决策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可为深圳湾水系水环境的管理和事故预警提供手段和工具。对于深港两地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质量评估和突发事故决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亦可为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评价与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史记载数据,通过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客观而科学地探讨了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地质活动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解读,力图展示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基本过程,预示未来发展趋向,为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生境丧失是当前地球上的主要事件之一,Hanski在本书中对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生态学后果给出了深入而详尽的阐述。本书分五个部分:(1)生境,对生境定义、分类、破碎化景观中的生境特征等进行了阐述,这是本书的基础部分;(2)生境丧失,对生境丧失的类型、森林、湿地及若干种小生境的丧失给出了介绍;(3)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生境丧失的响应,对生物的生境选择、破碎化景观中从个体到物种水平对生境破碎的响应等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4)生境丧失和灭绝,主要论述集合种群在破碎化生境中的动态和灭绝;(5)萎缩的世界,对保育、生境恢复以及社会与自然关联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Hanski强调世界范围内的生境丧失导致的后果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需要知道景观水平上的种群动态以评估其现状并努力避免在未来发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献为主,在追溯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哲学基础、论证策略,以及各自所遇到的批评和挑战。并试图以道德境界论为理论架构,探讨与整合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流派的可能性与途径。《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可供伦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及环保事业的从业者、关心环境保护的人士阅读。
《生态水文学前沿》立足于生态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以环境吸附材料为核心,系统评述了各种吸附材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分别针对污水中的重金属、饮用水中的砷和氟、水中新兴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气相中的温室气体CO2,总结了各种高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和吸附机理,阐明了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构建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制备高效吸附材料的方法,系统评价了多种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选择性和再生性等指标,最后对环境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原理》内容系统性强,兼具前沿性和学术性,数据丰富、信息量大,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对两种最常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堆肥(好氧)过程和消化(厌氧)过程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介绍,包括两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种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工艺设备、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等。全书包括16章,讨论了消化过程诸多方面的问题。前几章集中讨论了不同类型废弃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堆肥、蚯蚓堆肥和厌氧消化。后面的章节讨论了最终产品中存在的“好”的和“坏”的微生物。后面的章节介绍了应用基础研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处理废物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能充分体会生物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艺术,并且通过阅读最后一章,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固体废物、生物堆肥等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士参考阅
水利建设已进人生态水利时代,水利工作者肩负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本书系统介绍了水生态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生物类群与常见水生生物、水生态环境、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湖泊及湿地治理生态工程、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水利水电生态工程和农业水土生态工程等。本书题材新颖生动,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许其功、席北斗、曹金玲等编著的《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区域差异》共分6章。前两章主要叙述我国不同湖泊区域典型湖泊的水环境现状、水体营养状态及湖泊富营养化演化趋势;第3~6章分别从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分析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湖泊营养状态的关系,从而明晰不同湖泊区域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分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书的内容涉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成果、湖泊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适合高校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湖泊管理者参考。
本书以荒漠、水系、三角洲等地貌形态为出发点探讨中国区域环境史问题,分别选取西北毛乌素沙地和青海省、西南贵州省、中部淮北平原以及东部黄河三角洲和长江口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毛乌素沙地讨论人类垦殖活动与沙地的关系,贵州石漠化地区着重人文因素中政策制度的研究,黄河三角洲着重复原自然变迁的过程及模式,青海及黄河下游变迁的影响两篇则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余论部分介绍了欧美环境史的研究动态、中国环境史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历史地理学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