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实际,从实例入手,阐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致力于实例和统计软件的一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抽样和测量、描述统计、概率分布、统计推断:估计、统计推断:显著性检验、两组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分析、线性回归和相关、多元关系概述、多元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多组比较:方差分析(ANOVA)、组合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定量和分类预测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逻辑斯蒂回归:构建分类响应变量、高级统计方法概述。本版增加了许多新练习,强调实际数据的应用。每章后包括配套课后习题及拓展综合练习,便于读者对统计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本书堪称“社会工作的百科全书”,提供了关于社会工作实务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书中涵盖了社会工作总体实务,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案主会谈的原则、当代咨询理论、性咨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工作、组织工作、社区实务工作、社会工作评价、社会工作评估、一般系统理论、跨文化社会工作等内容。特别是,本书为社会工作实务 提供了众多的工作模式,包括性治疗技巧、催眠、生物反馈、放松技巧、调解、神经语言学方案、环境治疗、任务中心技巧、系统脱敏、家庭咨询理论、女性主义干预、交往分析、现实疗法、理性疗法和行为疗法,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中学到广泛的技能和干预技术。
《社会学词典》是社会科学辞典系列之一。《社会学词典》选收社会学学科相关的名词术语、思想理论、重要人物及代表著等词条2300余条。
基层无小事、社区联万家。改革以来,中国基层社区发展和治理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其研究也成为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相关文献十分丰富,为我们提炼总结中国社区发展和基层治理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架构提供了深厚基础。本书汇集了作者自博士论文以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围绕着改革以来中国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改革这一议题加以整理、补充和完善。本书主要讨论了改革以来中国社区发展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和基层组织是如何通过治理创新应对这些挑战并重构基层社会秩序。本书的主要创新是:从单位制改革开始,重点分析了社区碎片化、社区政策支持度、社区建设经费使用、社区物业集体消费、社区安全网格化管理、社区公共服务购买、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整合等问题,从社区碎化到社区重整,勾勒
《人的可靠性分析:人因差错风险评估与控制》是一部人的可靠性分析论著,系统地介绍了人因差错风险评估与控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概述了人的可靠性分析的相关定义、发展和流程;介绍了人的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基于人的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流程,分别从分析过程、验证与应用、资源需求、优势和局限等方面。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是作者鲁西奇、张建民主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结题成果之一,是该项目结题成果五卷中的综合卷。书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这一课题的一些基本看法,包括相关的理论思考,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译述,气候变化与历史自然灾害,聚落与环境,城市环境问题以及对研究主题的总体把握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社区教育创新与社区参与式治理:成都市锦江区东光街道的实践探索》对成都市锦江区东光街道社区教育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强调通过社区教育的力量,使社区居民自觉、自主地参与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而实现良性的社区治理,形成了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大教育全服务”社区教育格局。
《江苏近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对江苏近现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主要围绕:江苏近现代手工艺人的来源与构成、传承与工巧;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依赖与生存;手工艺人与手艺相传、生存的竞争与江苏近代社会,以及手工艺人群体的近代化问题和手工业及其艺人的现状及其未来生存的内容进行阐述。举要内容如下:本课题下篇是专题研究,计有:陈筱娇《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究》、唐雅敏《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杨晓枝《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研究》、贺丹《手艺的坚守——南京秦淮灯彩世家手艺传授方式考察与探究》、陆培亚《如皋风筝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郭氏风筝”为例》等,既有“宏观史学”的全方位考察,又有微观史学的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城市密度杠杆》介绍城市容纳了多的居民,城市也是经济活动最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最密集的地方。创新性的城市战略表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和绿色城市是可实现的。要培育可持续的城市聚居区。城市政府面临着引导城市增长方式改变的挑战,这种增长方式需要制订更广泛的战略以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并支撑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城市密度杠杆》作为联合国人居署的《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四本丛书之一,研究了紧凑城市和它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益处。全书阐释了紧凑城市概念和有规划的(相对于无规划的)城市扩张如何支持可持续的城市模式,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带来福利。通过适当的管理,紧凑城市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并能支持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相关政策。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本书把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引入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评价中,展示项目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利益主体带来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揭示环境外部性影响的变化规律,拓展环境可行性评价的外延;把外部性内部化理论引入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中,权衡相关者的利益,丰富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内涵。通过环境外部性影响界定、度量和内部化处理,合理分配项目开发带来的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效益,在水电开发企业分享工程效益的同时,促使外部性受益者分享其外部收益,给予受水电工程项目负面影响的群体更多的补偿,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利益共享型水电工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国际学术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书中-3章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全球硕循环与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科学问题,其目的是为初步该研究领域的读者提供基础知识和国际学术动态;第4-9章按生态系统类型系统地总结了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外研究进展;0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通量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述;1章评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主要成就。 本书为从事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科技技人员提供了外研究状况的基本信息,可供全球变化科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环境学以及农学、林学、草地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教材。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叙述了1368年至
本书主要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问题挑战、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同时,还构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19年和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时空动态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各省(区、市)受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