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派篆刻》、《徽州方言》、《徽派版画》、《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徽州工艺》、《徽菜》。 《全书》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了各类徽州文化观象,研究这些观象与徽州自然地理、社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清代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研究》对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变迁,结合着当时留存下来的契约文书、碑刻、族谱、史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清代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研究》资料详实、论据充分。其对研究清代清水流域苗族、侗族少数苗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好重要的学术价值。
环境问题是人创造出来的,必须由人来解决。本书探讨了环境社会学的三个成分——物质、理念与实践,以“生态对话”为核心考察了物质与理念因素的相互作用、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环境冲突中社会不平等的角色。作者带着个人激情,生动地介绍了环境社会学领域的主题,倡导人与自然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挑战读者理解环境迷思的复杂性。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与人权之间的政治、伦理与法律关系。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物的福利和繁荣根据其自身即身有价值。这些价值不依赖于为了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而地对非人类物的利用。对于生态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力是天然清晰和明白显现的价值公理,人类对它的限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本书是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理性、认识论与环境人权,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环境人权的社会需要,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拥有免遭有毒污染环境的人权,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等。该书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明日之人居:吴良镛选集》收录近一两年的几篇重要的有关人居科学的学术文章,分别是:《明日之人居》、《学术前沿议人居》、《科学发展议人居》、《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文化与人居建设研究》、《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等,全面探讨人居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美西部开发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从指导北美人向西部进发的自然观念入手,考察了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北美人自然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问题。本书试图通过考察北美西部现代化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向世人表明:美加两国在发展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值得当今所有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国家引以为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适当控制人的贪欲,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出路。本书由付成双著。
《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收录了于2015年11月27-30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携手合作在北京举办的“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内容分为如下七个部分:一、主题演讲,二、华侨博物馆研究,三、华侨文物研究,四、涉侨展览与跨文化研究,五、华侨博物馆工作探讨,六、华侨华人研究,七、学术总结。
《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实例》由若干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实例组成,涉及老年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不同的实务领域,展现了社会工作项目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基本思路。收录的项目设计案例是一线社会工作者实务经验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行动研究取向。《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实例》适用人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工作本专科生,亦可供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福利领域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无论中外,统计学一直是各相关专业学生的梦魇。Frederick J.Gravetter和Larry B.Wallnau两位教授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从而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统计知识清晰地整合到实际的行为科学研究中,以直接、易学、详尽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统计学的应用。 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中使用最广的统计学教材,是一本非常适用于数学基础薄弱学生的统计入门书。
《中国口岸年鉴(2011年版)》是由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管,由中国口岸协会的叶剑主编的一部全面、翔实记录中国口岸发展状况的编年书,是一部具有基础性、史料性、专业性的工具书。本版年鉴根据读者需求对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完善,除了收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口岸运行、发展、改革等整体情况,还涵盖了港、澳、台地区外贸及口岸运行数据,统一了各类口岸及口岸查验单位的主要业务数据统计口径,提高了年鉴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中国口岸年鉴(2011年版)》采用条目体结构,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点面结合、条块结合,记载了2010年口岸各查验部门的主管部委的工作综述,逐个记载了2010年各省级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口岸委或口岸办的工作综述,以及口岸各主要查验部门的工作简述和主
《生态规划的方法与案例》由章家恩主编,本书共分二十章。章主要探讨了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基本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态规划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术。第三章至第二十章为规划案例部分,分别选用了18个不同地区、不同尺度或者不同类型的规划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包括生态示范区、县域(或市域)农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示范村、生态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湿地生态公园、农业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的规划;规划区的空间尺度从市(区)域、县域、村镇、园区、小农场等大小规模不等;在规划深度上,也涵盖了概念规划、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多个层次,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色。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国际学术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书中-3章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全球硕循环与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科学问题,其目的是为初步该研究领域的读者提供基础知识和国际学术动态;第4-9章按生态系统类型系统地总结了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外研究进展;0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通量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述;1章评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主要成就。本书为从事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科技技人员提供了外研究状况的基本信息,可供全球变化科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环境学以及农学、林学、草地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