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9649条历史火灾为依据,分别对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11个历史时期的火灾特点、分布和火灾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理据充分。同时,又对历史上的74起火灾案例作了较完整的描述。本书全面系统、史料翔实,揭示了不少火灾之最,并佐以大量珍贵图片,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火灾历史的力著。 本书不仅可供消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参考,还不失为一部消防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的普及读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综合论述了国际倡导的“灾害管理”理念,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开展灾害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安排、先进科技减灾知识的应用和传播、社区参与机制等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并从减灾减贫实践的角度,重点对七个亚洲灾害频发国家在应对灾害与减贫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对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所启发。
干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从公元前206年到2011年的2217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约1088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历史上特大干旱往往造成赤野千里、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朝代更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军民兴修水利、抗旱减灾,与干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绩斐然、成效显著。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损失加重。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