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基于论述鄱阳湖流域河流以及长江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并用长江中游江湖耦合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鄱阳湖与长江以及“五河”来水对鄱阳湖水位与水量的变化趋势。介绍了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的关系,并模拟了固定水位下水质的变化趋势。在鄱阳湖特殊水文特征下,介绍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程。提出了鄱阳湖湖区社会经济与水位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湖区不断发展的经济所面临的问颢。本书内容丰富,可供从事湖泊、地理、环保水利、水产、区域发展规划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有关生产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生态流量技术指南: 共同实施战略第31号指导文件》介绍了欧盟成员国在生态流量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其中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生态流量概念;二是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下的生态流量的建议:三是实施生态流量的措施:四是部分欧盟成员国实施生态流量的案例。 《生态流量技术指南: 共同实施战略第31号指导文件》能够帮助我国广大从事生态流量管理的政府官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欧盟成员国实施生态流量的做法,对关注我国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各界人士有所裨益。
《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热点研究丛书》之一。生态产业是利用生态学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网络型、进化型产业。《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以食物链为线索,试图从新的视角透视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分析了食物链的类型和特点,阐述了食物链和生态产业的关系,对食物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作了初步的总结,提出食物链设计的原则,进而系统阐述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理论-----产业生态学,分析生态产业的类型和特点。最后,《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对生态产业的主要类型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建筑和生态卫生分别作了具体介绍,以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技术手段。《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大
本书介绍了颗粒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颗粒物污染及监测技术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滤膜采样技术、空气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垂直测量技术、颗粒物污染源监测技术、颗粒物理化分析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影响评价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本书兼顾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可作为编制监测规范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内容分为三篇9章。篇“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背景、质量状况与主要问题”包括章至第3章,主要以“908专项”调查成果为主,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成果,评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背景和污染基线,系统评价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近岸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对近海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和贝类生物质量状况的评价主要基于“908专项”于2006—2007年的调查结果,在趋势评价中则综合利用“全国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至2009年的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数据。
《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与应用》结合外相关领域的成果以及作者课题组多年来在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的结晶,创新性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理论,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理论体系和脉络完整严谨。这既是对传统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的有益补充,又是指导污水生物膜处理可操作性与可控制性提高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污水生物膜处理的水平与能力。 《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与应用》共6章,章主要概述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第2章论述了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第3章介绍了厌氧生物膜处理技术,第4章介绍了好氧生物膜处理技术,第5章介绍了生物膜强化脱氮技术,第6章介绍了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工程实例。《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与应用》的编写,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基本原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工程的实用性,选取一些成功
《土壤污染与人体健康》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论述了土壤环境的特征,土壤污染现状及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并对土壤污染调查与监测、卫生防护和监督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各论部分分别论述了土壤中重金属、农药、主要有机污染物以及细菌、病毒等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998年,隶属美国环保局研发办公室(USEPA—ORD)的国家开放研究实验室(NERL)获得资助,开发了大型(即深水型)溪流及河流生物评价的标准方案。方案开发的请求来自美国环保局地区办公室的科学家,他们认为各州及部落需要这些方案(我们命名为大河生物评价方案或者LR—BP)来满足监测及执法的目标。作为回应,我们针对这些大型流体的生态及逻辑需求,进行了数年的研发,对现有方案进行修改,或者设计新方案。我们系统地比较了备选方案并记录下它们的性能特征,同时与地区、州及部落的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合作,确保这些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实用。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将本文做成研究成果的汇编。但是,应使用者群体的要求,我们将它拓展成了针对深水型溪流及河流生物评价的综合技术框架。虽然我们撰写LR-BP时保留了重点关注的,但是还有一些其他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支持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11年至201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低成本富集CO2的新型燃烧原理和分离技术、油气藏及相关地质体CO2埋存机理及潜力评价、油藏及相关地质体C02埋存安全性评价及监控、多孔介质中CO2地层油体系相态理论与数值模拟、CO2驱油中的渗流力学理论和CO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与方法等6项基础研究的内容。《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可供从事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针对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在以往案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尝试从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废弃”过程入手,分析此过程的能源流动和物质消耗,建立起相应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消纳清单,基于此重新划分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归属,以提高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和广州大学为实例,评估了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广州大学师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广州大学及其他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适合环境、规划、经济等领域内的广大政策决策者、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草地唤起激情,她们是地球上很大的生物群区,代表了不可胜数的生物多样性来源,并且提供了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她们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靠前次站立和走过的地方。戴维·J·吉普森著的《禾草和草地生态学》参考了来自生态、自然历史和农业学科的大量文献,讲解了草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世界草地的分布和功能;从禾草的与进化到其生态形态学和解剖学结构再到生理机制;从种群、群落和生态三个尺度分别介绍了草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热点;很后从草地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介绍了火、放牧、干旱等对草原的干扰以及牧区的管理和草地生态的重建。全书性强,层次分明,可作为相关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并且有助于那些禾草和草地的研究者、土地管理者以及世界各地对草原感兴趣的任何人,来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特别是其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污染的特征。大气申臭氧污染和细粒子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目前的研究显示,城市大臭氧的生成基本是是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控制的化学过程,而细粒子中的有机物的高含量也与大气VOCs有密切的关系,大气VOCs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的一类重要污染物。国外对于VOCs的研究已有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VOCs的监测方法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更有一些时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好的方法不断出现。国内关大气中VOCs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VOCs测量的仪器条件、技术方法、质量保证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对VOCs规范的监测,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是支持科学研究和相关控制政策建立的基础工作。???《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测量技术》是在本研究组的研究基础上,针对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将以历史学的分支环境史问世,然而,在英国对环境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却乏善可陈。的确,环境史所涉及的内容在理论与写作上至今仍有争议。因此,环境史学者有机会,也有责任去阐述其研究领域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断然认为自己的领域才是值得研究的,这样的思维或做法未免过于轻率。不错,明确著述的范围可能有利于保护自己,或至少可以让那些喜欢抱怨的人们不敢妄加评论。
《湖北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吸取了外湿地保护研究成果,大量搜集、剖析了我省湿地保护鲜活典型案例,详尽地介绍了国际湿地保护发展的态势,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湿地知识,湿地保护的技术要领,湿地保护管理的办法和经验,对湿地保护专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就是对社会大众而言,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是一本极好的湿地保护的教科书。《湖北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的出版,必将对促进湿地的有效保护,规范管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环境工程计算手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各种环境问题,例如水质评估、固体废物焚烧和大气污染控制等提供逐步的、实用的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环境工程计算手册》包括了完整的关于环境设计的法规要求,因此可以使这些设计更加易于立法机构接受。《环境工程计算手册》主题包括:水质评估和控制的计算;固体废物处置的计算;大气污染控制的计算。 《环境工程计算手册》中的部分计算例题来自于作者的研究工作,一部分材料引用了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资料。《环境工程计算手册》收集和编辑了许多读者易于理解的实例。每一实例计算的引用都提供了参考文献,以帮助读者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本书是在2009年我国新颁布的《保险法》正式实施后定稿的。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人寿与健康保险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实务内容。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保险本科专业的主干教材,亦可作为高知层次以及金融保险界从业人士和广大投保者自学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颗粒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颗粒物污染及监测技术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滤膜采样技术、空气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垂直测量技术、颗粒物污染源监测技术、颗粒物理化分析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影响评价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本书兼顾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可作为编制监测规范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绿色发展:自然资本政策与金融机制国际经验》介绍了包容性绿色发展这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理念与国际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自然资本融入社会决策的举措、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的具体措施与融资机制,分析了多个国家或地区为保护或增强自然资本而制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机制,为协调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供国际观点与解决路径。
《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是著者十余年来关于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对生态环境史做了学术回顾,廓清学术概念和框架,阐释了相关理论建构问题,综述了生态环境史学术研究的史学意义、现状与展望,探讨了中国古代水环境、农业、牧业、渔业、内河航运业、物种资源、水利建设与地理变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