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作者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宏观、微观和政策等多个角度系统探讨了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的变化规律。在宏观方面,通过将降雨和地形等关键因素添加到传统的输出系数模型中建立了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和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水文水质数据的参数率定方法,计算出符合长江上游特征的输出系数,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变化规律;在微观方面,选择三峡库区的香溪河流域、大宁河流域和张家冲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试验,揭示了长江上游水沙过程对土壤氮磷迁移流失的影响机制,同时选用SwAT模型对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模拟与分析,开展了非点源污染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研究
《灾害与防灾减灾》系统地介绍了地球上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灾害场景及防灾减灾措施。《灾害与防灾减灾》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海啸、生物灾害、天文灾害、火灾、交通事故、踩踏事件等不同灾害类型的发生原因、机理、危害、灾害的前兆特征、灾害过程、避险常识、灾害后果、自救互救常识、灾害预防措施等知识。《灾害与防灾减灾》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公众了解灾害与防灾减灾的科普读物。
《环境健康准则:极低频场》是目前针对极低频电场和磁场研究的最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估译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场源、测量和曝露,人体内的电场和磁场,生物物理机制,神经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和血液学,生殖和发育,癌症,健康风险评估,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环境健康准则:极低频场》读者对象有环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的一门环境工程科学,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限于篇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选材中,以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对综合防治措施中作了一般性介绍,对大气稀释净化方法——大气扩散只阐述了原理。在阐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装置、方法和工艺流程时,以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为重点,以常用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为主,适当地介绍了净化装置的结构、运行管理和测试方法以及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采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照顾读者目前的习惯,适当地给出了工程单位制等的部分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污水处理工艺与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气浮、过滤、厌氧消化、生化脱氢除磷、生物膜、氧化沟、高级氧化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消毒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
付强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 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 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 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包括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煤质、生物和生物体残留。收入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8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 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技术丛书:废玻璃和废陶瓷再生利用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废玻璃和废陶瓷的来源、分类及外综合利用技术现状,还从废玻璃和废陶瓷的分类和选用、制备原理、制备工艺、配方的掺杂改性以及制品的性能测试和表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介绍了利用玻璃和陶瓷废料制备各种制品的工艺过程、产品性能及用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书中内容全面、丰富,实用性强,既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