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内涵,对风险度的表达式和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接着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确定产生自然灾害的临界条件,介绍如何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曲线,然后根据自然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报,评估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承灾体数量和价值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还证明了无论是科学性还是防灾的实用性,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实际上是致灾临界条件发生概率或某一概率致灾临界条件的地理分布。书中根据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一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案例,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利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首先介绍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然后介绍和讨论了基本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操作管理等。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总论、预处理、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化处理理论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生物脱氮除磷、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后的排放和再利用、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等。 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专业、水处理专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主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系列研究,内容包括: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时空差异、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城市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工业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废水 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典 型工程实例等。全书由废水处理技术概论、石油工业废水处理及工程实例、石化工业废水处理及 工程实例三部分组成。重点介绍油田采油废水、稠油废水、钻井废水、井 下作业废水、石化行业 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酚废水、含环烷酸废水、含氰(腈)废水、含铬废 水、含苯废水的特性、来源及外同类废水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治理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废水 处理工程实例,最后介 绍了石化行业中水回用方面的相关内容。《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重视对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 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系统总结,注意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 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工程实例突出其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本书可作为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本专著主要从我国面源污染管理需求出发,介绍了目前为止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面源污染业务监测的模型系统DPeRS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具体介绍了本模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软件业务平台和多尺度的应用示范,尤其实现了中国区域的多年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本研究推动了环保科技的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将面源污染纳入总量评估体系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北京野鸭湖湿地》图文并茂,通过大量图片以及翔实的文字说明,形象介绍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环境特点、植物资源以及野生动物资源,为湿地爱好者系统地认识野鸭湖湿地、深入了解湿地有关知识提供了手材料。同时,由于其生物多样性丰富,也为湿地有关科研工作者、湿地保护工作者提供了参考资料,为开展野鸭湖湿地生态研究和资源监测奠定了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及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随着污染减排形势持续严峻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共识。《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研究》基于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问题和协同管理的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基于生态环境部正在实施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为契机,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统一纳入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实现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机融合,并整合交易管理平台。
《钢铁工业环保技术手册》针对我国钢铁企业水、气、固严重污染的问题,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了钢铁企业“三废”的处理技术、工艺流程及其发展等若干问题。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介绍了废水污染及其处理工艺、废气污染及处理流程、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钢铁工业环保技术手册》结合钢铁企业的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逐章分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钢铁工业环保技术手册》可供从事工业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设计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这一污水处理技术。本书从湿地的基本概念入手,在介绍湿地土壤、湿地水力和水质、湿地微生物和植物的基础上,结合湿地水力学和化学研究、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和模型,介绍了人工湿地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保护水源和处理各种废水中的应用,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也进行了归纳总结。本书涵盖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对使用这一技术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学习者有较大参考价值。
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随之出现的工业代谢型污染以及与工业文明相配合的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因此,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时就孕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为价值取向,工业文明为基础,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为中心的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发展不损害后代发展的权利。《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生态安全战略》系统而清晰的让读者了解生态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异显著,给湿地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统计过大约有50种定义。总体上看来,湿地的定义基本上分为两类。
20世纪50年代,《辽宁植被与植被区划》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东北进行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的学者,首推我国植物学家、植物生态学家、动态地植物学理论的创始人刘慎谔教授,他在著作中论述了辽宁的植物区系和地植物学的某些关键问题(1955年、1959年)。东北师范大学的竹内亮教授等对辽东凤凰山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学做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