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总结,它概括地反映了作者在地理学、生态学及气象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农田微气象、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传输与二氧化碳通量、作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五个部分。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农田辐射平衡、水热通量、农田碳氮循环、小气候要素特征以及叶片光合、蒸腾、气孔导度和水分、养分的传输等。 本书适用于农业生态学、作物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参考。
中国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自有农业产生以来,它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很多,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17世纪以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l7世纪之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仍向纵深发展。19世纪西方实验科学传人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发展。总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农业遗产非常丰富。学习中国农业科技史,就是要认识中国丰富的农业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史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自有农业产生以来,它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很多,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17世纪以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l7世纪之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仍向纵深发展。19世纪西方实验科学传人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发展。总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农业遗产非常丰富。学习中国农业科技史,就是要认识中国丰富的农业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史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它是从历
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又是一本实验教材。书中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对近年来国际上所采用的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19章,主要内容有实验室设置和基本设备、生物显微镜技术、洗涤与技术、培养基类别与制备、样品采集和保存处理、微生物接种和纯培养技术、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根圈微生物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传统分类鉴定、土壤微生物的现代分类方法、土壤微生物分类检索系统、微生物菌种的保藏与选育、土壤微生物原位观察和鉴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测定、土壤酶活性测定以及数据生物统计分析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农业化学、农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
《文集》共80余万字,包括一部分:(1)已公开发表的论文;(2)油印稿或打印稿;(3)手稿。第三部分尤其可贵,带有“抢救”性质,否则这份农业研究遗产就可能湮没。梁家勉同志是我国当代农史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本文集反映了他在以下4方面的研究成就:(1)对农史古籍的研究;(2)对古代农业学者的研究;(3)对动物、植物和某些农业资源的历史研究;(4)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 梁家勉同志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同很多因素有关,如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丰富的现代化科学知识,对农民古籍文献目录的谙熟,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高尚的品德。谦卑、敬业、勤奋、严谨、热诚和淡泊名利等中华民族美德集中于一身,值得后人景仰、学习和发扬。
本书以上述的农业机器人为焦点,介绍其基础知识、基本机构以及组成机器人的各要素的理论。首先,章论述农业机械及农业机器人的历史和异同点,第2章介绍农业机器人的感知技术中最重要的机器视觉。在摄像机等已相当便宜的当今,机器视觉的利用已十分广泛,不只是作为机器人的感知部件,甚至组装到手机中,发展成为支撑现代生活的重要技术。利用植物、动物等生物及土壤等的光学特性的机器视觉,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因此本书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解说,以便读者参照。随后,在第3章针对末端执行器(机械手)和机械臂,从生物的特性开始,介绍了生物对象的特征。特别是在介绍以生物的物理特性及农作物特殊性为基础的机构时,始终贯穿着把“机器人—生物—人”的协调作为目标的理念。进而,第4章系统地论述了作为机器人移动机构的车辆的自动化。
《中国奶业年鉴.202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册第三版)》集成了21世纪以来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成果,反映了当今中国植物保护科技事业发展的概貌,展示了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策略与方向。尤其突出在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册第三版)》的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丰富。
《中国奶业年鉴.202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奶业年鉴.202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本书是由农业部组织有关司局、科研单位、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统计司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2017年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的说明,对201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价,对来年农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书后附有关农业部门的2017年主要统计数据,内容涉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劳动力、农业投入、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收入及支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等方面。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册第三版)》集成了21世纪以来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成果,反映了当今中国植物保护科技事业发展的概貌,展示了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策略与方向。尤其突出在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册第三版)》的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丰富。
《2017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是由农业部组织有关司局、科研单位、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专家工作组部分成员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统计司、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编写的。该报告主要包括;2016年农业发展状况、2016年农业和农村政策、2016年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以及2017年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四大部分。本书为该报告的英文版。
本书是由农业部组织有关司局、科研单位、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统计司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2017年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的说明,对201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价,对来年农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书后附有关农业部门的2017年主要统计数据,内容涉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劳动力、农业投入、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收入及支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等方面。
由宇宙星云凝聚而成的、一个不算太大的自然天体——地球,经历了太古代、太生代、终生代、近生代,从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发展,终于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从此地球进入了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业开始之前的采集和渔猎,虽然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还不称为农具,自然生态被人们有目的地给予加工才出现了农业,用于对农业加工的工具才是农业。所以说,农业和农具同时诞生于人类社会,是谁也离不了谁的一对孪生兄弟。 农业和农具的诞生,结束了人类向社会索取,开始了人类向社会贡献的新时代。
本书共包括6个章节。章为“活性包装”,简要介 绍食品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 ,活性包装的主要形式及其 对食品保鲜的重要作用。第 2章为“抗氧化保鲜”,第3章 为“ 保鲜”,第4章为“活 性气体保鲜”,第5章为“现 代气调保鲜”。第2~5章分 别介绍了抗氧化、 、活 性气体和气调包装保鲜的意 义、现状及发展趋势,详细 分析了目前四类保鲜技术的 类型、作用机理和主要的实 现手段。第6章为“活性包装 应用”,对目前 外尤其 发达 活性包装在新鲜食 品和加工食品领域的应用进 行系统研究。
《豆腐优质生产新技术(第2版)》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此次修订,作者(杜连启、郭朔)根据读者的要求和建议,增加了豆腐生产设备、豆腐生产的HACCP管理体系、豆腐渣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对豆腐的制作、豆腐干的制作、新型豆腐的生产、豆腐常见质量问题及卫生管理等重点章节做了修改补充。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字通俗易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豆腐生产专业户、豆制品加工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又名碱草,属于禾本科赖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作为一种多年生优质牧草,一次播种可利用多年;羊草产量高,叶量大,营养丰富,牛、马、羊均喜食。羊草的多年生习性以及发达的根茎,可以有效治理沙化、退化、盐渍化草地,达到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随着羊草种质资源研发成果的不断积累,以及高产优质抗逆“中科”系列羊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在羊草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一本科学、实用而又通俗易懂的指导性图书。 《羊草种植实用技术问答》采用问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羊草基本知识和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内容包括:起源和分布、价值和利用、形态特征、生长发育、品种繁殖、栽培技术、收获加工、科研文化。既有理论解释,又有实践指导,力争为羊草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供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