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 根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本书通过3000余幅照片,展现了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在田间常见作物上的药害症状,图文结合,直观实用。可为农药经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规模农业生产人员阅读使用。 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一类化学药品。但是,往往在生产中存在除草剂的错用和误用,造成的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后期又不能对药害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既错过了补救的机会,也容易产生各种经济纠纷。因此,作为农药经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规模农业生产人员,掌握一定的除草剂作用机理和药害识别,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恒亮是河南农科院杂草化学防除方面的专家。本书他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广西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研究院所,用了近5年时间,共同开展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共拍摄的10万多张照片,书中挑选
《杂交水稻知识大全》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杂交水稻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育种技术、种子生产技术、栽培技术以及杂交水稻历史人物、代表品种和种子企业等领域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是一部针对性、实用性、科普性很强的参考书,也是从事杂交水稻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推广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农业院校师生和广大农民朋友难得的工具书。
《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是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之课题二“黄河上中游次生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903001 2)的部分研究成果而成的一部专业性著作。该专著主要针对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西北沿黄灌区盐碱障碍耕地和盐荒地改良与利用等问题,通过技术筛选和改进、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配套技术模式优化等途径,构建了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西北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与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在水资源日益短缺形势下,适宜该地区推广应用的耐盐植物品种筛选、耕作控盐、秸秆深埋隔盐、地表覆盖蒸发控抑盐、肥盐调控、灌排控盐、盐碱地土壤调理制剂、作物抗盐增产栽培等技术与优化集成技术模式。《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
数字农业可以按照人类的需要,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的环境效益。本书基于数字农业研究、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技术,并展望了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遥感与农情监测,GPS及其农业应用,GIS与农田信息管理,农田信息自动获取,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过程模拟与模型,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等。本书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反映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
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20多年来在我国走过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院校和个别专业开设到农科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发展壮大过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首先与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有关,人口持续增长和对产品需求的持续提高,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其次,对农业生态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使农业生态学从内容、方法及理论与技术等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第三,作为一门课程,农业生态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绝大多数农业院校已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有些院校还设立了农业生态专业或专业方向。可见
宋代以降,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很多地区开始凸显出来,农民开始向山要地、与水争田,努力从广度上扩大着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随着宜农土地被耕种殆尽,人们开始意识到“买田莫如粪田”,遂通过在已有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在原有田地上增加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肥料技术被视作农业增产的一种重要措施而倍加受到重视,施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比前代有了重大改变。首先,《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尝试把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部分,即士人学者的技术与农民在实践中使用的技术,厘清其不同之处,这在科学史与经济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国硒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理分布不均匀,城乡居民硒摄人量不足,是公认的缺硒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富硒农产品备受市场关注和青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从2015年开始,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起并组织编写了《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每年出版1部。《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2017)》在〈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2016)》的基础上重点更新了外富硒农业发展产业数据、新的技术研究进展、全国各天然富硒区和缺硒区富硒农业产业新发展情况、相关标准及认证等内容。此外,在天然富硒区和非富硒区的产业发展报告中还增加了区域品牌建设情况。《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2017)》共分十四章,章论述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对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1961-2003年世界粮食肉类生产、贸易、消费的变化与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40年世界粮食安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对1949-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区域平衡,以及粮食增产的代价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探讨了保障未来16亿人口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与对策。书中还附有大量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资料。《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对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农民了解中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教材。
良好农业规范,既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又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的有效方法。为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理解、掌握和实施规范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同时为认证人员提供认证指南,全面推广GAP产品认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了《良好农业规范实施与认证指南》。本书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可读性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从生产者的角度阐释了良好农业规范生产经营体系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又从认证的角度如何评定生产者符合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依据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是一本良好农业规范实施与认证的指南性工具书。
随着人们对西洋参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西洋参产业也已经成为吉林省林区的支柱产业,然而用于栽培西洋参的林业采伐迹地面积却在急剧减少。因此,非林地栽培西洋参已经成为吉林省人参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山东、北京、河北等地农田栽培西洋参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为此,吉林省西洋参产业工作人员开展了适合本省非林地栽参技术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非林地栽参技术已基本成熟,截至目前,非林地西洋参栽培技术已经形成,现整理汇编成《北方特色中药材种植技术丛书:农田(非林地)西洋参栽培技术》出版,便于指导非林地种植业户生产优质西洋参,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