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了两位作者从事稻作农业考古多年来的论文41篇,并将其分别归类为“史前稻作的生物学研究”和“史前稻作的考古学研究”两部分,集中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史前稻作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稻作起源及其与史前社会发展演变关系的探索和思考。 本书适合于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甘蔗已从单一产糖演变为糖能作物。作物育种新技术和新理论日新月异,现代甘蔗遗传育种已从个体发展到生理生化直至分子水平。《现代甘蔗遗传育种》是作者陈如凯等主持 九五 至 十一五 国家攻关、 863 、 948 、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专项及国家基金项目有关甘蔗遗传育种研究的精华。选育方法涉及种质创新、家系评价、选择响应和基因 环境互作;育种程序包含逆境生理与抗旱育种、抗病遗传与抗病育种、光合参数遗传与能源育种、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育种等;选择方法除采用常规选择外,还结合分子标记、荧光动力学、光合参数等辅助手段;最后介绍了各类育种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平台。《现代甘蔗遗传育种》的出版希望对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有参考价值。
人参,是世界的中药之一。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人参的国家,对人参的药用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人参的合理使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学者对人参的栽培、加工、化学、药理、制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已有数部有关人参的专著出版,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对人参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我国是人参的故乡,是世界上人参产量的国家。2005版《中国药典》将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将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为“林下参”。后在2006年《中国药典增补本中药材增修订品种、项目》中将“林下参”改成“林下山参”,之后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正式称“林下山参”。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分5章。章论述作者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第2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机理、育性鉴定方法、选育策略与技巧以及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第3章阐述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战略设想与实践,以及水稻超高产的株叶形态、生理生化特点及分子遗传基础。第4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防止育性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基地及时段选择的气象决策系统。附录介绍作者获得专利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新组合制种技术,以及近年来育成或合作育成的14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学术观点新颖、指导作用良好的理论成果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的实用成果。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土壤肥料学(第2版)》共11章,章为绪论,第2章讲述了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第3章至第6章,着重讲述了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管理问题;第7章着重阐述了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8章至0章,讲述了植物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以及各种有机肥料;1章介绍了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土壤肥料学(第2版)》力图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特色,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 《土壤肥料学(第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
为全面回顾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总结品种区试审定的成功经验,科学谋划品种审定的未来发展,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的领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展了“农作物品种审定30年”征文活动。在征集到的论文中,选取了103篇,统一审核编排后,结集成册,形成了《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30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