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近20年来的育性光温生态研究状况,是一本关于中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育性光温反应特征、特性和育性生态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光照、温度及光温组合互作对育性的影响;育性光温反应特性的测定、鉴定技术与评价方法;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与气候生态学区划;还附有我国现有光、温敏不育水稻主要资源及其遗传系谱、人工光温育性鉴定与多年多点生态联合育性观测的大量数据资料。本书反映了本研究领域进展,以系统的育性生态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方法和丰富实用的数据提供为其特色。 本书对植物学、农业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育种学和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种子公司制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方案有重要指导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水稻产量的维持大多依赖高量化肥和灌溉用水的投入,对资源利用、氮磷污染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从水肥耦合管理与有机肥归田两个方面探索了稻田生产系统面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机理,提出了“AWD+SSNM”水肥管理新方法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排氮磷的新理论,为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控制提供了支持。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内容丰富,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案例描述详尽、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供环境、土壤、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特别是从事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广大科技人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
甘蔗已从单一产糖演变为糖能作物。作物育种新技术和新理论日新月异,现代甘蔗遗传育种已从个体发展到生理生化直至分子水平。《现代甘蔗遗传育种》是作者陈如凯等主持 九五 至 十一五 国家攻关、 863 、 948 、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专项及国家基金项目有关甘蔗遗传育种研究的精华。选育方法涉及种质创新、家系评价、选择响应和基因 环境互作;育种程序包含逆境生理与抗旱育种、抗病遗传与抗病育种、光合参数遗传与能源育种、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育种等;选择方法除采用常规选择外,还结合分子标记、荧光动力学、光合参数等辅助手段;最后介绍了各类育种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平台。《现代甘蔗遗传育种》的出版希望对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有参考价值。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本书以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全书总结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荸荠属莎草科荸荠属宿根性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古称芍,别名马蹄、地栗、乌芋、凫茈等,以其地下球茎作为食用器官,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栽培历史。荸荠肉质洁白,味清甜多汁,松脆爽口消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作为蔬菜,是果蔬兼用型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有清热、化痰消积、利尿、降压、防癌抗癌等功效,其提取物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是较好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荸荠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单位面积产量则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荸荠生产之所以会出现“两高(栽培面积增加、总产量增加)一低(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地方品种种性退化,农民自行引进的品种多、杂、乱,年份之间产量不
本书是关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代表性学术专著,来源于国家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领域的成果。主要介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概述、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护与评价,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并从根及根茎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种子类中药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分别对人参、三七、半夏、地黄、金银花、菊花、枳壳、薏苡等8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产地调研和收集、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等内容开展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本书内容均为编著者自己的研究工作,数据翔实,结果可靠;各品种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具有较好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在内容的安排上,既对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有全面的综述,又对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有详尽的叙述,更提供了相
连翘作为观赏植物和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许多农户开始盲目跟种、粗犷放养,从而无法得到预期收入。本书重点讲述了连翘的实用栽培技术以及对种植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解答。主要内容包括连翘的生长结果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连翘的良种选择、苗木繁育、树体管理、与其他中药材的套种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采收和简简单单炮制等。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使汉麻丰产、优产,以及如何进行初加工更利于后期的综合利用,具体内容包括汉麻的起源与发展、汉麻的品种及特征、汉麻的遗传育种、汉麻的种植技术、汉麻播种与收获机械、汉麻复合材料加工技术、汉麻籽加工技术等。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浅显易懂,对汉麻种植和初加工产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供汉麻种植、加工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也适合汉麻的种植户及关注汉麻产业的有关人士参考。
本书汇集了82篇富硒论文,分5章82节,包括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关键技术。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科技人员研究与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农民生产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作用。
为更好地普及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甘薯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甘薯种植效益,本书作者张立明、汪宝卿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我国甘薯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总结。《甘薯高产高效栽培十大关键技术》共分11个章节,包括我国甘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甘薯脱毒技术、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甘薯配方施肥栽培技术、甘薯全程化学调控栽培技术、甘薯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健康种菡快繁技术、甘薯病虫害防控技术、淀粉型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鲜食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菜用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依据外研究成果,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云南烤烟“高茎壮苗深栽、深耕深翻高起垄、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 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共两篇8章. 篇(总论)12章主要论述了云南烤烟生产技术发展历程及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产生、完善, 以及中国烟草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二篇(各论) 38 章在介绍云南烤烟气候特征与品质特色的基础上, 分述了云南烤烟生产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应用成效.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本书从水稻抽穗开花散粉习性、父本产粉量与花粉活力、杂交稻种子劣变及其预测模型、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人工辅助授粉与割叶、赤霉素的使用等多方面,科学、系统的阐述了水稻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及方法。 至三章介绍绪论、水稻异交栽培科学与技术、父本产粉量与花粉活力、第四至六章介绍柱头受粉量与受精、水稻异交障碍论、杂交稻高产制种潜力与开发、第七章介绍制种基地与季节的选择等。
《土壤肥料学(第2版)》共11章,章为绪论,第2章讲述了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第3章至第6章,着重讲述了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管理问题;第7章着重阐述了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8章至0章,讲述了植物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以及各种有机肥料;1章介绍了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土壤肥料学(第2版)》力图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特色,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 《土壤肥料学(第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