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站在世界茶的文化与形态的角度,借“世界茶日”契机,向全世界宣传推介中国茶的文化历史,用生动的图文,传达“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茶道文化源自中国”“茶树是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类多样,不仅仅红茶好喝”“中国茶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惠及全球20多亿人的生活”等信息,希望本书中信息如春雨润物,向世界传达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的形象,宣示中国文化自信,传达茶和天下的美好愿望。本书收录了五部分,包括茶的传奇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的经典伟大的《茶经》;茶的品赏天南海北一壶春;茶的传播和合世界香飘远;茶的节日全球爱茶人的“国际茶日”。
本选题以普洱茶发展脉络为主线索,涵盖了清末、近代、现代、山头茶等主流茶品,书中分茶叶仓储篇、茶叶历史篇、茶叶知识篇、茶叶鉴赏篇,大量引用历史资料及相关图片,以图录为表现载体,其中绝大部分资料为抢先发售披露。《吴疆说普洱》传达出严谨客观、高度负责的普洱茶叶史学观,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阐述温室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收集汇总了国内温室建设中常用的国内外温室产品形式和规格以及温室建设配套材料与设备。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汇集了温室建筑结构、温室透光覆盖材料、温室开窗系统、温室拉幕系统、温室加温系统、温室通风降温系统、温室灌溉系统和温室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选用的材料和设备规格性能。本书适用于温室设计工作者作为工具书查阅和参考;在温室生产企业选用温室配套设备和材料时,以及温室种植者在进行温室设备维修和材料更换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温室设计方法的学习资料。
浮游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类群,因其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对栖息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种类组成和分布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反映更及时。2019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西北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项目的资助下,历时三年,采用全覆盖的科学方法对伊犁河全流域各河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全面调查,逐月对伊犁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采集、鉴定、计数和拍照,终成此书。本书共汇集了8门80属藻类的图片,并简要描述了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生境信息。同时为方便查阅,特按各个门类编制了分属检索表与物种索。另外,本书还对伊犁河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多样性知指数。
本书按照大历史、大战略、经济、文化、人文等角度展开,在国际视野下,将茶产业反复缩放,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探幽览胜;根据葡萄酒、咖啡和茶的相似性,通过大比较、平行研究试图找到一点规律;从历史长河中抽茧出茶业发展的脉络,找到关键时点;按照战略规划的思路,提出中国茶业复兴目标、愿景和使命;按照产业链责任,拟定茶业复兴战略和实施落地方案。传统茶文化是以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茶道沿着技术的路线发展,本书试图以全新角度审视茶界,搭建以科学、设计和新时代特征为要素的新茶文化框架,将茶纳入“风味科学”的范畴而获得重生和振兴,用风味化学重塑国际茶文化,使茶业战略落实到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中。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涵盖了大豆株型生理、营养生理、碳氮代谢、抗旱生理、超高产品种生理等的遗传改良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大豆生理遗传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在查阅大量外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展现大豆生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以供大豆生产、管理工作者和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本选题以普洱茶发展脉络为主线索,涵盖了清末、近代、现代、山头茶等主流茶品,书中分茶叶仓储篇、茶叶历史篇、茶叶知识篇、茶叶鉴赏篇,大量引用历史资料及相关图片,以图录为表现载体,其中绝大部分资料为抢先发售披露。《吴疆说普洱》传达出严谨客观、高度负责的普洱茶叶史学观,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依据外研究成果,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云南烤烟“高茎壮苗深栽、深耕深翻高起垄、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 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共两篇8章. 篇(总论)12章主要论述了云南烤烟生产技术发展历程及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产生、完善, 以及中国烟草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二篇(各论) 38 章在介绍云南烤烟气候特征与品质特色的基础上, 分述了云南烤烟生产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应用成效.
为鉴定评价新选育小稻品种在我国南方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稻米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性表现,为国家水稻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2007年南方稻区组织开展了华南早灿、晚籼和长江中下游早籼、中籼、晚籼、晚粳以及长江上游中籼、武陵山区籼共8个类型30个熟期组的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南方稻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上海、江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河南17个省(区、市)的108/个农业科研,良种繁育、种子管理和种子企业单位承担了试验,参试品种293个(含对照品种),试验点次354个。此外,为选拔区度参试品种,2007年还组织开展了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中灿新品种筛选试验,参试品种183个(含对照品种),试验点14个。
本书译自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项目编著的Managing Cover Crops Profitably(第三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主要覆盖作物及其管理与利用方式。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总论”,系统地概述了覆盖作物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与耕性、防治有害生物,覆盖作物的选择方法,覆盖作物在轮作制和保护耕作制中的利用方式。第二部分为"各论”,按种(或类别)具体描述了各种覆盖作物的适宜区域、作用与功能、建植与管理措施、适宜的农作制度以及与其他种类的对比特性。
笔者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王璞教授,通过大量试验并汇集数据,从玉米小花分化、花丝生长发育、籽粒发育、物质生产、碳氮代谢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玉米穗粒数形成的生理特性。《玉米穗粒数形成特性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汇集而成,希望可以为玉米育种工作者和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主要粮食作物滴灌栽培创新与实践/现代节水高产高效农业》以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疆农业科研团队在主要粮食作物高效节水、优良品种选育、精准施肥制度、生态环保栽培方法等关键技术研发过程产生的科研论文为素材,汇集了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粮食作物新科研成果。全书以学术论文形式呈现,重点介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特性、抗旱节水原理、增产增效机制、创新的栽培模式、作物品质持续提升机理、降低污染和能耗原理,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大白菜图鉴》从多个方面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大白菜科研与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概述了大白菜的起源与生产、科研发展史;大白菜的植物学性状;我国在大白菜栽培与育种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点介绍了现代大白菜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和技术、大白菜品种类型与品种资源、生产应用代表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鉴定识别技术。
甘蔗已从单一产糖演变为糖能作物。作物育种新技术和新理论日新月异,现代甘蔗遗传育种已从个体发展到生理生化直至分子水平。《现代甘蔗遗传育种》是作者陈如凯等主持 九五 至 十一五 国家攻关、 863 、 948 、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专项及国家基金项目有关甘蔗遗传育种研究的精华。选育方法涉及种质创新、家系评价、选择响应和基因 环境互作;育种程序包含逆境生理与抗旱育种、抗病遗传与抗病育种、光合参数遗传与能源育种、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育种等;选择方法除采用常规选择外,还结合分子标记、荧光动力学、光合参数等辅助手段;最后介绍了各类育种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平台。《现代甘蔗遗传育种》的出版希望对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有参考价值。
自从1995年和1997年分别召开届、第二届全国甜高粱会议以来,我国的科技人员对甜高粱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甜高粱燃料乙醇产业化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实践之中。近年来,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更加受到外广泛关注,我国有关部委也将甜高粱研发列入相关计划。为了全面总结近10年甜高粱研究与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促进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产学研的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北京雅津伟业信息中心于2007年10月11~12日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甜高粱会议暨届甜高粱产业发展论坛。本书收集了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并在征得原作者的基础上,全面收集了我国近10年有关公开发表的甜高粱论文,将这些论文认真整理如下:甜高粱总论与综述;甜高粱资源与遗传育种;甜高粱栽培、生理和生态;甜高粱综合利用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