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古树名木》是以2021-2023年青岛市古树名木普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编纂的,主要包括2022年全省认定的首批一级保护古树名木86株和2023年全市认定的首批二级保护古树291株。 本书部分内容与2021年前的青岛市古树名木相关资料有所出入,主要涉及树龄鉴定问题。经鉴定,有些古树的树龄并没有达到原有保护级别,因而这些古树被“降级”;还有一些古树经树龄鉴定,虽未降级,但对其信息记录做出了调整。 古树树龄鉴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课题。本书中的树龄鉴定大多采用走访周围群众、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根据树木生长势所进行的推断,仅有个别古树经过了科学的树龄测定。所以本书中古树的树龄多为“估测”,且不排除将来经过科学手段鉴定后出现树龄变化的情况。
中国茶全书 系列丛书是一部完整对我国茶文化、茶产业、茶技术等进行全面阐述与介绍的资料性工具书。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和 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 的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本书对的茶叶、茶水、茶器、茶文化,茶市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及描写,内容以全面、准确、专业为原则。全书图文并茂,作者从全新的视角对影响我国悠久历史的茶及相关文化进行了生动的叙述。《中国茶全书 安徽卷》作为 中国茶全书 系列的一部分,全面反映了安徽省各茶产区的基本面貌。
《中国古代粟作史研究》以我国考古资料和历史记录为依据,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粟作的驯化、野生粟作植物品种、野生粟作植物的演变、黄河流域粟作的发展、粟作植物加工的演变等内容。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花生遗传改良》共12章。首先,扼要介绍花生遗传改良相关基础,涉及花生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形态与解剖构造,花生属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然后,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花生遗传改良的传统方法,以及远缘杂交、离体再生、近红外技术、遗传工程、分子标记等新兴育种技术;此外,还详细论述了花生高产稳产、高油、高油酸、生育期、休眠性、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改良的策略和研究成就。其中包括编著者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花生属植物进化树、通过离体培养和涂抹利用不亲和野生种、建立无基因型依赖性的高效率的转基因技术、构建花生品质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以及花生高油酸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近20年来的育性光温生态研究状况,是一本关于中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育性光温反应特征、特性和育性生态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光照、温度及光温组合互作对育性的影响;育性光温反应特性的测定、鉴定技术与评价方法;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与气候生态学区划;还附有我国现有光、温敏不育水稻主要资源及其遗传系谱、人工光温育性鉴定与多年多点生态联合育性观测的大量数据资料。本书反映了本研究领域进展,以系统的育性生态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方法和丰富实用的数据提供为其特色。 本书对植物学、农业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育种学和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种子公司制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方案有重要指导
燕麦既是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又是优质饲料、饲草作物,还是世界公认的功能营养保健谷物。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已由产区农民自产自食的小作物向全国各地都在食用的功能营养保健谷物发展;已从农家的小餐桌走进城市的大宾馆、大饭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前景看好,开发潜力大。 我国燕麦种植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寒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农牧结合,工业不发达,环境无污染,发展有机、无公害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生产条件。
《杂交水稻亲本SSR指纹图谱》采用国家技术标准和出入境行业标准推荐的SSR核心引物和规定的技术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33个杂交水稻骨干亲本逐一进行SSR分析,构建了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并初步创建了由48位数字组成的分子身份证。通过将受检亲本样品与标准亲本的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即可进行真实性鉴定及纯度分析:也可通过不同亲本间的指纹图谱分析与比较,了解其遗传相似性,为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亲本选配的指导。《杂交水稻亲本SSR指纹图谱》可作为水稻种子质量检测、品种权管理及司法鉴定、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等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本书也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D13801)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推广
《中国主要农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规程》包含3个规程篇、共40项技术规程,按地域及绿肥生产利用形式划分为南方水田篇、南方旱地篇、北方旱地篇,还包括了主要绿肥作物简介、主要绿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常见化肥及绿肥作物养分含量4个附录。 《中国主要农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规程》具有如下3个特点: 一是广泛性。《中国主要农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规程》收集了南方稻区、西南和南方旱地及烟区、华北中低产田、西北干旱及河套灌区、东北寒冷地区的适宜技术规程,涵盖了中国各个气候带、主要作物种植模式和绿肥作物品种;同时,既包括了绿肥作物的种植利用技术,也有绿肥作物的种子生产技术。基本反映了中国绿肥作物种植的全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是实用性。《中国主要农区绿肥作物生产与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涵盖了大豆株型生理、营养生理、碳氮代谢、抗旱生理、超高产品种生理等的遗传改良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大豆生理遗传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在查阅大量外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展现大豆生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以供大豆生产、管理工作者和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为了更多体现中国的特色,为了汇集更多科技的研究成果,《苜蓿科学》编撰工作从2003年开始,在完成稿后,又从2006年起做了一次比较重大修改。全书共26章,力求科学而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外苜蓿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并且对学科前沿问题和技术探讨的热点问题作出综述和阐释。为了编写好这部科学专著,参加编写的人员尽了努力,参阅了大量文献,整理了1000余篇相关文献目录附录于后,便于读者参考与应用。
爪哇稻资源在水稻亚种间优势利用中作用重要,水稻亚种间优势利用是今后水稻优势利用的主攻方向。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爪哇稻及其亚种间优势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对于利用爪哇稻资源和水稻亚种间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主要内容有:亚洲栽培稻的分类及爪哇稻的分类地位,爪哇稻的分布及其在长沙的性状表现,水稻亚种间优势利用,籼爪和粳爪交的优势表现,籼爪和粳爪交F1代的优势分析,籼爪和粳爪交F1代性状间的关系,籼爪和粳爪交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爪哇稻在亚种间优势利用研究中的问题探讨,爪哇稻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利用策略。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原始数据,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研究和利用爪哇稻资源。本书适合于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中从事水稻种质资源利用和分子生物学、水稻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
本书详细介绍了柑橘、荔枝、龙眼、橄榄、枇杷、杨梅等7种常绿果树,以及梨、苹果、李、梅、葡萄、栗、枣、柿、猕猴桃和银杏等11种落叶果树的生长结果习性,主要树形及整形修剪技术。为便于读者更直观地掌握整形修剪技术,书中配有插图222幅。本书技术先进,内容翔实,针对性强,可供果农及农林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