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框架下,融入了 全周期 多功能 近自然 差异化 等经营理念,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对技术要素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性表述,包括模式名称、适用条件、经营目标、目标林分、全周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示范林6个部分,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进行分区汇编。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介绍了古树名木保护的理念与实操技术,包括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古树名木长寿原因及其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12个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实操案例、2株古槐迁地保护移植案例及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监理等。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编写中,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主线,以古树名木复壮为核心,将古树名木复壮及移植实操案例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适于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一线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树、林学、园林、森林
本书为系统梳理收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介绍了火龙果的品种资源概况、品种分类及分类标准、主要品种、产地、品种评价等,全书图文并茂,每个品种文字搭配5~7张高清原色生态图片,以便读者阅读。内容依次介绍了国内育成品种、国外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品系、株系)、野生及近缘种。
.
本书首先从 科学共 识、 共同应对和 林 业规则的角度入手,向读者 全面介绍了 应对气候变 化的认识和行动过程,帮助 读者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碳汇 在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 要地位的认识;接着,本书 从林业在 双碳 进程中的战 略任务、奋发作为、现实差 距、战略谋划和前景预期着 眼,帮助读者深人了解 总体部署对林业碳汇工作提 出的要求,了解林业碳汇工 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对 工作中存在差距的分析,深 化对巩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 的行动的理解,了解森林碳 汇将给森林保护、森林可持 续经营和林业发展带来的重 大影响;随即,本书从林业 在 双碳 进程中的市场机制 和供给角度介绍了许多读者 为关注的 外碳市场发 展状况及碳汇开发交易的 新要求; ,本书又用近 一半的篇幅,从坚持统筹推 动、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试 点示范、开发碳汇项目、加 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以我国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200种林业有害生物为编写对象,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特征的照片,并按照林业有害生物发育进度和时间变化列出了防治方法,体现了简单易懂,方便查阅的编写目标。全书文字通俗简练,图片清晰明了,防治方法科学实用,可供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森林管护人员、森林经营者和林农等使用,也可用作新农村建设的科普教材、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希望广大读者广泛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热林所科研人员开始系统地开展木麻黄研究,先后从国外引种2个属25个种260多个种源和620余个家系,并承办了 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 ,积累了丰富的木麻黄研究与应用资料。本书着重介绍了热林所木麻黄研究者近4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有关木麻黄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全书共有10章,分别为绪论、木麻黄生物学、种质资源引进与遗传多样性、木麻黄遗传改良、木麻黄分子生物学、木麻黄繁殖栽培与经营、木麻黄病虫害、木麻黄利用、木麻黄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以及木麻黄树种介绍。书中正文后汇编了4个附录,即木麻黄科植物的种属名录、木麻黄病害名录、木麻黄主要虫害名录及木麻黄林下植被种类名录。
《新疆林木害虫野外识别手册》共分六章,分别是食叶害虫、刺吸性及枝梢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种实害虫及其他有害动物。书中列入林木害虫及其他有害动物674种,其中:食叶类害虫333种,刺吸性枝梢害虫173种,蛀干类害虫87种,地下害虫34种,种实害虫27种,有害动物20种。《新疆林木害虫野外识别手册》是一本图文并茂、便于携带的野外工具书。本书强调其实用性,收入大量野外活动的生态型图片,也录入了必要的标本照,即能满足外业工作需要,也便于室内形态特征的比对、描述及种类研究。在图片资料的拍摄和选择上,重点突出了主要寄主植物被害状、各虫态和虫体照片,强调突出鉴别特征。编排以常发性害虫和重大危险性害虫为重点进行排序,以突显本书的实用性。力求用图来反映我区林木害虫及有害动物状况,也将以前曾经发现的和今后可
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精)》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保护事业的科研、行政、执法人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师生以及野生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两山理论的具体含义为切入点,以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主线,首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著名科学理论,梳理两山理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哲学、经济学和产权视角深入剖析两山理论的内涵、理论基础,并提出中国发展走 两山 之路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资料收集的方式,梳理了各地践行两山理论的历程,总结出可以推广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检验构建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全面、论述科学准确,研究探讨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根本问题。相信该书的出版,不但对从事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学者、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等有所启示,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山理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央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以来,西北地区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应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得到加强。为了系统总结多年来西北林业建设中主要树种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与经验,进一步促进西北林业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邀请在西北地区长期从事林业教育、科研与生产的各方面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70余人,历经5年,写成了这本《西北主要树种培育技术》。 本书涉及我国现行实施的五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各个林种及风景园林绿化和自然保护区工程的乔灌木树种300余种,概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植被建设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介绍了每个树种的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途径、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重点叙述了抗旱造林和经营管理的具体方法与
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北方滨海盐碱地的特点、土壤改良技术、适生植物、养护管理技术等,共收录400余张图片。其中书中收录的耐盐植物主要为耐盐性较强的北方植物,倡导耐盐植物的开发利用,以期降低盐碱地绿化建设成本,实现城乡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依托的项目均取得多项成果,研究方法科学数据详实可靠,实施的绿化工程示范性强,其成果不仅对当前我国盐碱地绿化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破解盐碱地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二辑共包括《罗汉①》《罗汉②》《达摩》《神仙》四本专集。 罗汉,是修行得道的高僧,在佛教中的地位次于佛与菩萨。在寺庙的造像中,他们往往在大雄宝殿内,作为陪衬人物环护在佛的两旁。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造像中非常普遍,经常出现的是“十大弟子”和“十八罗汉”。徐华铛编著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二辑)》以木雕、根雕、彩绘、泥塑、陶瓷、紫砂等工艺形式,用《罗汉①》《罗汉②》两个专集,再现了罗汉的风采。 达摩,是西方禅宗第二十八代祖,亦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为了在中国创始禅宗,历尽艰辛,矢世不渝。本书撷取了造型艺术家们根据达摩“东渡中国”、“会晤梁帝”、“一苇渡江”、“面壁悟禅”、“只履西归”等典故创制而成的这位异国高僧的一系列形象。 神仙,是中国特有的产物,
森林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功能稳定,对维护和改善全球生态与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森林同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主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肩负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 本书是关于介绍“辽宁森林资源”的专著,全书由两篇组成:上篇为全省森林资源,包括全省基本情况、森林资源现状、森林资源变迁、森林资源分布、森林分类经营、重点营造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资源、森林资源分析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等内容;下篇为各市森林资源,包括基本情况、森林资源现状、森林资源分析、森林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等内容。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以中国李杏主产区的李杏种质资源为基础,广泛搜集我国李杏主产省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李杏栽培品种、主要农家类型、优良单株以及特异种质资源,将中国李杏优良种质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素材。全书共分总论和主要李杏种质资源两篇。上篇分三章分别介绍李杏的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下篇分两章分别介绍了李、杏主要种质资源的产地及分布、经济学性状、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其中介绍了鲜食加工李品种37个,观赏李品种5个,特异李品种7个;肉用杏品种156个,仁用杏品种15个,观赏杏品种7个,特异杏品种2个。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树木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主编,全国60余个科研院校数百位专家参加编写的。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我国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的成果,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树木学研究进入该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书记载了中国原产的和引种栽培的树种179科近800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栽培种)。全书分四卷出版,卷于1983年出版,第二卷于1985年出版,第三卷于1997年出版,第四卷于2004年出版。 《中国树木志》主要记载了树种的中文名称(包括俗名)、拉丁学名(包括异名)、形态特征、产地及生境、林学特性、用途,以及中国主要树种区划。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志(公元前201-公元2010)》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力求全面、准确地记述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志(公元前201-公元2010)》以自然保护事业为主线。鉴于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在因事命篇的同时,对主线密切相关内容作了“详今略古”的记述。
虎作为全球性的一个旗舰物种,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健康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野生虎的种群却在持续下降,虎的栖息地也在不断减小,其中虎的栖息地相比10年前已经减少了40%。而世界野生虎的种群数量也已经非常低,目前只有3200只左右。野生虎正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偷猎等威胁,加上执法力度不足和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野生虎种群的下降。未来的若干年将是对野生虎保护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行动,这个物种将很可能无法拯救。 本书分析判别了野外虎能够生存的潜在区域,划定了适宜虎生存的大块栖息地以及连接这些栖息地和提供种群沟通的廊道,同时也将这些区域的恢复优先顺序进行了分析,显示出了重新恢复虎种群的可行性。这为野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