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艺术家对电影制作的迷恋,展示了活动影像的另类历史。 从费尔南 莱热、吉加 维尔托夫、史蒂芬和弗朗西斯卡 特默森等早期先驱,到包括史蒂夫 麦奎因、塔西塔 迪恩和弗朗西斯 埃利斯在内的当代主要艺术家,电影专家大卫 柯蒂斯生动地描述了受电影媒介启发的众多鲜活个人。 本书涉及400多名国际活动影像制作者,并通过大量艺术实例,包括实验电影、录像、装置和多媒体,为日益流行、不断演变的艺术家电影类型提供了多元介绍。
简体中文版《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完整电影剧本书重磅上市!“神奇动物”系列电影行进至第三部,魔法世界正邪交锋仍在继续,邓布利多与旧友格林德沃即将展开正面对决! 观影时错过的那些细节,剧本书带你一一发掘! 阿不思·邓布利多教授知道强大的黑巫师盖勒特·格林德沃正在着手夺取巫师界的控制权。邓布利多无法独自阻止他,于是委托神奇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带领一支勇敢的团队来执行一项危险任务:团队成员有男女巫师,还有一名麻瓜面包师。在此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熟悉的和陌生的神奇动物,并与格林德沃日益壮大的追随者大军正面交锋。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邓布利多还能旁观多久?《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官方剧本是这部电影的 拍档。它邀请读者探索J.K.罗琳和斯蒂夫·科洛夫斯撰写的完整剧本的每一个场景。书中还特别包含幕后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李国修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 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 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 ,让剧本回归 人味 ;导演课上,他提出 导 引创作概念并整合 演 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 人 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
人物 剧本 故事 对白(全套四册),天津人民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作者 (美)罗伯特·麦基|译者:焦雄屏 原价 ¥292.00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出版时间 2017-12-01
本书是关于IP形象设计和创作的教程,同时也是指导IP形象运营变现的书籍。 本书共5章。第1章介绍了创作IP形象前要了解的知识,包括IP形象的概念、 工具和软件、设计延展与应用领域。第2章详细讲解了设计IP形象的方法,从前期构思、基础造型设计再到形象细化、颜色搭配等。第3章讲解了IP形象的制作过程,总结了IP形象设计的完整思路。第4章展示了IP形象的设计实例,包括个人IP、企业IP、吉祥物IP、文旅IP和潮玩IP。第5章分享了一个IP形象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本书呈现了一个项目从0到100的整个流程,并提供思路性讲解。 本书内容实用、案例丰富,适合艺术类在校生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和学习。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精)》是美国电影教父罗伯特·麦基讲述电影对白创作心得的作品,是作者继《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后又一部新作。本书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重新定义对白,讲述对白的功能、表达内容、形式、技巧,对对白的修改提出指导,以生动的例子解析如何创造对白,本书对当代电影对白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丹编的《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的作品选,是一本真正的“做电影”实操案例。全书精选了北京电影学院多年来学生毕业联合作业的精品,为我们深入展示了每一部”电影”的创作与生产过程:从故事选材、故事架构、编剧、美工、摄影,到导演、后期剪辑,包括道具、服装的设计、创作与运用,等等。而每一部作品的很终完成,都需要各个环节的“合作”,同时还需要无论是题材或手法上,或表达上,有较大的突破,才能在很后的角逐中胜出,细节全流程呈现,无微不至。因此,可以说,本书在大量很好案例的基础上,为广大的影视爱好者,尤其是影视行业从业者或希望进入影视行业的朋友,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做电影”的私家操作档案。
如今的电影观众与批评家,通常会认为某些好莱坞电影是具有合法性的艺术作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票房大片。但是,在电影诞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 大部分美国观众都不会称一部美国影片为“艺术”。直到1950年代,美国电影仍被视作一种通俗的,甚至是下层阶级的娱乐活动。 通过对发生于196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关键变化的详尽调查,施恩·鲍曼试图证明是多种社会与文化力量的共同作用,改变了公众对美国电影的看法,形成了有利于艺术世界诞生的机会空间,并导致了好莱坞电影从低俗娱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高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