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杨逢彬译注的《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全面阐述理学思想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本书稿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近思录》的思想主旨,可以作为对于古典文化、国学名作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儒家及其思想,解释了何为“儒”,何为“儒家”;指出了儒家的重要性,儒家与封建礼教的不同;概要总结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儒家的修身之道;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发展,提炼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解说了儒学由书斋进入现实的条件和过程;揭示出儒家与君主的对立,也指出了儒家之不足。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和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过数百次演讲,说理深入浅出,用语雅俗皆宜。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千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冶、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的影响。 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地域上的错位,表明二者不是等同的。儒家文明以中国为发祥地,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其地域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的地域性文明;中国文明则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包括其他文明因素在内的多元文明。 儒家文明虽然不等于中国文明,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原地区的文明是典型的儒家文明。东亚其他国家接受了儒家文明,而且在基本内涵上并没有突破中国儒家文明,因此我们这里讲儒家文明
这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探讨儒家文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倡导“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主张跳出儒家以反观儒学,尝试从文化人类学、谱牒学、生态学、两性文化、符号学、比较文化、系统论、文化冲突、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十种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儒家文化,重新读解儒学文本,方法独特,新见迭出。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学术积累的结果,虽然距离完成苗力田先生1990。年首译《尼各马科伦理学》时所提出的将中庸与中道进行比较的哲学课题为时尚早,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在比较伦理这一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这一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这也是本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部重磅作品《傅佩荣讲孔子》。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期望藉由全人的典范,形塑自身的样貌。
本书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其中一些章节已经发表,但大多数章节是未发表的。当我回过头来考察我所走过的学术研究的道路,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遵循着一条思路和主题:即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如何才能实现现代的转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意义。在20年前也许还是模糊不清的,在今天已经是成为众人的共识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势在必行。因为如果一个民族在经济上富强,在文化上孱弱,那就成为一个经济上的巨人和文化上的矮子,最终会成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思想空洞的单面人,最后只能听命于他人,成为他者文化的奴隶。一个民族的独立,首先是政治上的独立,其次必须有经济上的基础作保证,但最终要以文化的独立来完成。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中国近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的历史教训。孙中山的辛
《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俾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辑刊从第三辑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刊出一辑。
本书是“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荀子思想作了再一次的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荀子的儒家身份、儒家人性论问题及荀子的解决方案、儒家的政治教义与荀子的贡献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