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山海经》乃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种种神话传说。本书汇聚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搜集到的《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奇幻与瑰丽的想象之作。除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从事创意产业的艺术家、设计师、动漫 创作者、广告从业者、游戏开发者和爱好者、玄幻文学家等人士能都够从此书中获取无数灵感,同时,作为一部传统文化经典的图文大全,本书也非常适合家庭收藏。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 导读 ,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 大事提要 ,卷后有 点评 ,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 19 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 294 卷,约 300 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 959 年),涵盖了 1362 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其主旨是要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为儒家核心经典 十三经 之一。《左传》是中国*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写而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四十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个神怪异兽,仅三万一千余字,却包含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它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生活图景,以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国学典藏 彩图全解山海经(超值全彩白金版)》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知识的宝库。要了解古代的山川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怪、金玉珍宝、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但是,由于这部书年代久远,文字艰深难解,许多读者因为文字的障碍,不能饱览其全部风采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 人 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这是很罕见的。
《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Array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当时已有 良史之才 的称誉。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 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 治 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 山海经 》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皆取材于本书。 本次出版以南宋淳熙刻本为底本,考以清光绪十二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刻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完整收入陕西省古籍整理专家张艳云老师白话全译《山海经》;生僻字随文注音;完整收入清代吴任成金阊书业堂藏版《山海经图》五卷与日本江户时代《怪奇鸟兽图卷》全彩甄选鸟兽图;校录刘歆"上《山海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 双璧 。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本书精选唐伯虎诗歌170首、词作9首、文6篇加以解评。作品底本及编次主要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周道振、张月尊辑校的《唐伯虎全集》为依据,并参校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陈伉、曹惠民编注的《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等书,评注主要参考了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洪仁选注的《唐伯虎文集》,及岳麓书社出版,陈书良主编的《吴中四子》中唐伯虎部分,获益匪浅,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末附“唐伯虎年谱简编”、“唐伯虎著作主要版本”、“唐伯虎研究主要著述”及“《唐伯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等助读资料。
《华阳国志》(一名《华阳国记》)十二卷,由晋常璩编撰,所记地理范围当为晋世梁、益、宁三州之地,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及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所记时间断限: 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 凡一千余年。 此书内容包括卷一巴志,卷二汉中志,卷三蜀志,卷四南中志,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卷六刘先主志,卷七刘后主志,卷八da同志,卷九李特、雄、寿、势志,卷十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汉中士女,卷十一后贤志,卷十二序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録等,前有李 叙、吕da防序。《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zui早、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所创立的方志编纂体例对后世方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自刊印以来,有众多的刻本和抄本问世,版刻传抄体系非常复杂。现存zui早的足刻本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四川铜梁人张jia胤知蒲州时所刻,现存国家
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