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忆的时代》里,埃斯普马克先生以意识流的写作方式,通过7位不同的见证人,表达了7个既相互独立又在逻辑上串联的主题,聚焦当今瑞典的社会问题,也是对种种西方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深处的解剖,揭示人性弱点并体现出希望疗治的情怀。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孤女安德烈娅从乡下来到巴塞罗那上学,寄居外婆家。适逢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的经济困准时期,外婆家的日子十分艰难,以至于舅舅胡安要靠画妻子的裸体画出售以维持生计。饥饿始终是她的忠实伙伴,挨饿之外还有孤独,住这个矛盾重重、人情淡漠的家庭,她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说句真心话的人。在学校与埃娜往来密切,偶尔还能去她家蹭顿饭吃,可由于社会地位悬殊,她一刻也摆脱不了自卑心理。一个小男生似乎钟情干她,邀请她去家里过节,谁料她衣着的寒酸遭到男生家人的鄙夷,朦胧中的爱情也落了空。一年之后,她带着对巴摩罗那的失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去。
这是一部只有普佐才能写得出来的绝妙小说,充满力量与智慧,将矛头直指美国的黄金城市——纽约、好莱坞和洛杉矶的黑暗与腐朽。作家梅林穷困潦倒,过气作家奥萨诺灵感枯竭、生活糜烂,科里则是天生的赌棍……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男人毫不顾忌地滥用权力,女人们则兜售着自己的性感,到处都是贪婪、性、暴力和背叛。 在这里,只有者才能幸存,而笨蛋则注定没有活路。
《同情者》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攻占西贡,美军大撤退,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在此期间,他的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 小说着重刻画了他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 《同情者》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以越南人的身份审视越战和战争的影响,填补了美国文学的空白。
铺天盖地的忧伤,思念出走江南。两两相欠的故事,微笑流落他乡。理想炽热燃烧,少年满身沧桑。奋不顾身是场幽默,转身就陷入动荡。南浦大学的三个传说:龙王山上的剑、搏击大会的钱、足球联赛往事如烟。这三个似乎遥远的传说却因为一个近乎于英雄的人物——南宫成的到来而又鲜活了起来。一个桀骜不驯的痴狂少年经历了三个传奇事件,重写了三个传说却丢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本书内容简介:麦其土司引来汉人军队征服了贪婪的汪波土司后,壮大了力量,加上种植和贩卖罂粟,于是空前强大起来,在改种粮食后所建立的粮食市场又使麦其土司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但市场的繁荣却又孕育出了梅毒、战争,并最终导致了整个土司世界的覆没。小说借助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以麦其土司一家为中心,讲述了康巴土司由盛至衰过程中爱恨情仇的故事。
在一座或因天灾或因人祸而毁灭的城市里,只剩下一所高大坚固的建筑物,里面关押着一些妙龄少女,其中一个少女尸体暴露,似乎是献祭神的牺牲。这神阴阳同体,可以在繁殖室里生育后代。神所生下的一对孪生子女,在母亲的陪同下,走遍了上至山顶神庙,下至监狱的地下室,到处探秘。
本书的作者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就像一个奇迹。它美丽、奇妙,令人叹为现止,而且跟所有的奇迹一样转瞬即逝。而本书这本小书想做的,就是捕捉住、凝固住这个瞬间,这也需要您,亲爱的读者,一起来合作。您必须专注、耐心、投入,而且相信(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也相信舒尔茨),因为,跟所有的奇迹一样,它很容易被错过。
本书原名《中国1957》,是作家尤凤伟的小说代表作,十年前首版后曾广受外关注。全书以北大校园为背景,主人公周文祥被打成右派并劳改九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反右运动中一大群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小说对非常年代的复杂人性做了深刻的描绘和批判,读来惊心动魄,令人沉思。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上亦有所创新,获得众多评论家的佳评,上海、辽宁等地报刊还曾组织座谈。
康奇大道是一条宽而静的街,标记出亚眠市的东侧。从里尔和阿亚斯来的四轮马车直接向北驶进圣勒区的皮革厂和磨坊,不必经过这条满是车辙、枝叶丛生的路。大道一边是城镇,倚靠一座座开阔的花园,这些花园切得四四方方,按照城镇里的标准,它们被分配给与之毗邻的房屋。湿润的草地上种了栗子树、丁香和柳树,为的是给它们的主人提供荫凉和宁谧。这些花园看上去像无人照管一般,植物疯长,深深的草丛和茂盛的树篱能遮住树间小小的空地、寂静的池塘以及那些连居民们都未曾去过的地方——那里有一片片青草和野花铺在树木悬垂的枝干底下。 这些花园的后面,索姆河分流成若干条小运河,构成圣勒区如画的特色风景;大道的另一边,这些支流被用来建造一系列水景园,河道把湿润肥沃的土地分割成一个个小岛。星期天的下午会有人撑着长长的平底
本书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历史报告文学。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彭小莲父亲彭柏山在动荡的环境中与母亲朱微明的遇合流离的故事。她用一种特殊的手法,镜头式的语言,人物、场景、时间的切换、定格,回放了他父母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叙说了彭柏山和鲁迅的关系,鲁迅这个名字,“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和上帝一起并列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的。
《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是伊凡·蒲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蒲宁又是俄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1933年后对记者说:“我深信瑞典科学院首先要褒奖我的是近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本书是“钟情蒲宁三十年”的戴骢先生的译本,配插图出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