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是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及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全书以历史时间节点和文学发展思潮为两大坐标,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特质、时代风貌、历史土壤、创作高潮,并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地位、历史成就做出了总结,确立了当代长篇小说评价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作品着重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富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对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具有创新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沼野充义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系列的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 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 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
《文心雕龙通论(上中下)》是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系统研究”的结项成果,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册。上编侧重于《文心雕龙》外缘系统联系的综合研究,中编侧重于控引情源的“文心”运动的系统研究,下编侧重于制胜文苑的“雕龙”运动的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文心雕龙》的历史文化解读、现代文化解读与世界文化解读,对百年来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红楼政经逻辑》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展现细节探讨。作者认为《红楼梦》呈现的是开国三代的故事,当时国家和社会处于强盛时期,更是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期。对家族而言,也是关键的时期,家族诗书转型成功,就能延续;转型失败,家族就走向没落。《红楼深宅博弈》主要对贾府这个大家族里面的宅斗博弈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贾家走向衰落时,内卷化的博弈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谁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在人性层面写得极为深刻,提倡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修齐治平”的道理,告诫人们成大事,必须先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红楼财经传家》一书,作者从财经与传家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分为六章。第一章:财经之眼看
本书企求为人类借助于文学的自我阐释创造出一个不同的启导式,既与人类的内在情性相关联,同时又是文学自身的构成要素。虚构与想象恰好满足这些条件。二者都是作为证据性的经验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之中。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准确地说,人的可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变不居的本质特征。文本游戏使自我呈现之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无论疆域多么辽阔的王国,都无法将这种可能性囊括其间。文学作为虚构与想象的产物,它了世间悠悠万事的困扰,摆脱了束缚人类天性的种种机构的框架。
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中国诗史》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的《中国诗史》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本书为了适应古代小说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将多年来积累的这方面的资料,编辑出版。这一本是《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在此以前,已经先后编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七部古典小说的资料汇编。本书除了选录上述七部小说的资料以外,并扩大范围,收录自明初至清末共计281种小说的资料。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为总结前人成就,及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方便,本社特约刘叶秋、朱一玄、张守谦、姜东赋诸先生任主编,由全国各地专家撰稿,编成《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本书特点,首先是在开头冠以总论编,对古典小说作总体研究,包括小说评论、版本、丛书、期刊、研究著作和其他。其次是文言及白话小说兼收,尽可能把已知作品收全。第三是对各部小说作品的作者、版本、评论的专著,单列辞条评介。此书完稿日期为1990年。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之作,国人对于《红楼梦》的热爱和推崇历久不衰。 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秦可卿入手,考证了贾元春、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及命运结局,揭开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重重迷雾;更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进行推演求证,探佚出全部谜底,将红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境界。 刘心武此次将毕生研究《红楼梦》的独特成果和全部体悟,著成《刘心武妙品红楼梦》系列,作为其红学道路上的一座新里程碑,以飨读者。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一) 秦可卿,一个贾府的外来者,看似着墨云淡风轻,背后却隐藏了激荡政坛的风云变幻。 贾元春,高高在上,哪知高处不胜寒,独自挣扎于宫闱的明争暗斗之中,终被湮没。 妙玉,自称槛外人,大观园中的异数,身世和情爱遍布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