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诗人黄梵的倾力之作,总结二十余年诗歌教学经验,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感受,讲述为何写诗、如何写诗的根源,旨在引导读者步入新诗的殿堂,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真正学会写诗、爱上写诗。 十一阶 即十一课,每课聚焦于新诗的一个核心主题,如新诗的本质、新诗与传统诗歌的差异、意象的分类与运用、 染色 方式、 错搭 模式、常用的结构、隐喻和象征等。每个主题都讲明其底层逻辑、使用方法、适用场景并归纳公式,展示曾经的教学案例,一边引导读者思考,一边解决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全书偏口语化的表达风格亲切、自然、生动,实例丰富、具象、通俗,祛除畏惧心理,好读易读,直观感受新诗的魅力,使得复杂的诗歌创作技巧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细致的学习指南。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基于(数码)人工环境的文学样态,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程式和题材范畴。作者指出电子游戏及游戏经验对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范式的深刻影响导致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网络文学内部的重要转向,进而借鉴东浩纪 游戏性写实主义 的概念,在全面剖析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的存在基础、内涵与特征的前提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叙事的新困境与新可能,并揭示其中呈现的当代青年对自身 后现代 处境的认知、探索与表达。
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以《三国志》以及相关正史为依据,以全新的视野解读官渡之战、袁曹关系、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襄樊之战、永安托孤、蜀汉灭亡和魏晋鼎革等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重大历史事件背后被忽视的深层根源和难解之谜。本书纪实讲述三国历史事件,从因到果,阅读时容易跟随作者视角,重新审视那一个个历史瞬间,重新了解历史。阅读本书是作者带领读者读史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三国隐秘角落的过程。本书观点新颖,不落俗套,是一本值得三国爱好者认真阅读的佳作。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以《三国志》以及相关正史为依据,以全新的视野解读官渡之战、袁曹关系、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襄樊之战、永安托孤、蜀汉灭亡和魏晋鼎革等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重大历史事件背后被忽视的深层根源和难解之谜。本书纪实讲述三国历史事件,从
此为 王元化著作集 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各个时期论文片段和札记集合而成的论著,是王元化的读书札记、思考断想、访学见闻及学术短文的荟萃,涉及美学、史学、小学、经学、文学、诗学,上及先秦百家,下逮民国学术,且中西贯通,重在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时局中的焕然重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国古代史、思想史等专题做了精彩的分析与研究。无论参考研究或是阅读品评,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该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个崛起的美学学派 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学家、国内 生命美学 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 而立之年 完成的美学佳作。该著 从0到1 ,在中国美学史上次提出了 生命美学 。目前, 生命美学 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正式名称,网上搜索也已3280万条。生命美学的 实践的人道主义 自然界生成为人 爱者优生 我审美故我在 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 等基本思路,生命美学所力主的美学的奥秘在人 人的奥秘在生命 生命的奥秘在 生成为人 生成为人 的奥秘在 生成为 审美的人,以及生命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生命视界 情感为本 境界取向 ,也都是在该著中业已悉数隆重推出。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导论》立足于国内外后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在对作为问题与概念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 进行学术史梳理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叙述其文学史发展脉络与跨国影响谱系,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及核心作家作品。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为北京大学鲁迅研究专家高远东教授代表作,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不愿简单地停留在价值判断上,而是从文化的血脉里整理其复杂化的存在。本书吸收了丸山升细致爬梳文本的方法以回到鲁迅本身,同时向几乎所有既有方向的鲁迅研究做出了回应。近乎 地分剖出鲁迅对传统文化各分支的态度,以及既不同于竹内好的民族主义也不同于胡适的普世主义的独特精神道路。其中尤以解读《故事新编》的几篇文章 为精切而有分量的。本版为增订本,增加了高老师近年多篇文章。
本书采用“导读”形式,围绕鲁迅的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分六讲进行梳理和分析,对鲁迅作整体介绍。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不仅关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也呈现了鲁迅在杂文和学术研究中的思想光芒。每一讲都选取了最能够代表鲁迅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的文本,行文力求有根有据,简明扼要,把鲁迅思想、文学及其相关问题一一叙述清楚。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 魏晋生活小百科 。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然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单相加”,这是本书作者的一句话。本书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讲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课堂记录为底本,不同于很多文学课仅仅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作家的生平等,《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以老舍这样一个地位和位置都非常独特的作家为为引子和入口,去探讨那些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变迁讲了出来,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讲深、讲透。语
《乡土血脉与当代中国故事》是张丽军教授的一部文学评论集,书中集结了张丽军教授近年来对于 70后 作家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 70后 作家综论、 70后 作家个论和中国 70后 作家经典化的思考三部分。 70后 作家综论,将 70后 作家置于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剧变的大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其创作背景与发展脉络,指出 70后 作家作为拥有完整乡村生命体验和乡村中国故事的一代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探索性写作之后,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构建了一个当代中国故事的立体多元的文学景观。 70后 作家个论,选取了魏微、金仁顺、徐则臣、刘玉栋、李师江、付秀莹、鲁敏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 70后 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展现了 70后 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成就,揭示了他们在叙事风格、主题选择、人物塑
本书梳理了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脉络,介绍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阐释古典主义诗学几大核心问题 三一律、模仿自然、悲剧、崇高、理性,呈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风貌及思想内核,从人文精神历史演进的角度给予古典主义文学恰当的评价。本书既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又因其尽可能以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予以阐发,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普及价值。
成为怎样的人,都不如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书精选《儒林外史》《新名字的故事》《过于喧嚣的孤独》等11部文学经典,以 减少不必要的欲望 为主题进行解读,使读者在一部部文学经典中受到启发,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盈且有质感。 解读文章将每本名著拆成7个部分(一周读完一本名著),文字由浅入深,将一本本厚厚的原著各浓缩为万字精讲, 把书读薄 ;又带领读者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的同时,理清故事脉络、剖析人物性格、梳理干货亮点,帮助读者领会全书主旨和深刻意蕴, 把书读透 。每部作品还配有一个二维码,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可以聆听专业主播的深情解读,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