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专为本土创作者研发的故事课实训体系。 在长年一线编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刘丽朵老师深谙中国故事工业的规则和需求,也了解国内创作者的瓶颈和困惑,旨在通过这本书,以行内人的见解,把新手拉进故事大门,并推至大众消费者的面前。 这套相当硬核的课程将如禅宗般 直截心源 ,疾风骤雨般地把素人一举拉进故事的大门 7节主课环环相扣,原创性地提出了适应国人思维的故事创作方案;14项作业围绕主课,犹如细致的针脚,把理论缝合在笔端,只要认真完成,就能见证人生中第一个故事的诞生;此外,大量书单、问卷、tips等实用材料,帮你找到风格,找准定位,确定赛道,规划出一条前景清晰的写作之路。 这一切都将帮你缔造出一个让市场感到兴奋的故事 也许就是下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IP!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极具魅力的钥匙。 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 小说与社会 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 经典不会过时。古典小说里丰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会洞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和当下中国人的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 风 雅 颂 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以《诗经》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诗性,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王尔德、拉希尔德、玛丽 科雷利和奥利芙 施赖纳等。
《伟大的传统》是利维斯小说批评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通过分析乔治 艾略特、亨利 詹姆斯和约瑟夫 康拉德三位小说大家的作品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利维斯建构了英国小说的 伟大的传统 ,并将伦理感受力和道德关怀视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准。本书不仅在小说批评领域确立了一种 正确的差别得当的意识 ,为西方高校英文系的教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极具权威性的小说阅读清单,同时也为日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范式和方向,在英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现代文类,小说与神话、史诗、悲剧等古典文类的差别在哪里? 伊恩 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而通过对 现实主义 概念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瓦特也将 小说的兴起 置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对小说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做出了新的界定。本书于1957年出版后,被公认为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雷蒙 威廉斯、霍布斯鲍姆等学者的社会 历史研究。
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起源之作,也是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常备工具书。与《欢欣岁月》一起被誉为 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璧 。凡是关心和热爱儿童文学、关心孩子的人,都绕不过这一本书。 《书,儿童与成人》创作于1932年,为法国及全世界打开了一个当时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这让当时的作家及出版人看到了为儿童写作的独特魅力,意识到为儿童创造一本小书的珍贵意义。阿扎尔不仅从纵向(即时间)叙述了儿童文学的现实发展状况,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及一些经典读物和作家进行客观评析。而且他还凭借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比较文学知识的底蕴,从横向(即空间)对不同地域的儿童文学进行比较。通过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早期各国的儿童文学特色,告诉读者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优
内容提要 叶嘉莹先生全面讲解中国古诗词,涵盖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诗”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词”共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读者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选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方便读者一窥古典诗歌之堂奥。 暂无相关内容
组织 作为一个古老的词汇在近现代中国被赋予新的意涵,在政党政治、社会革命、经济建设等重大议题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1943年,毛泽东在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的《组织起来》讲话,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组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预示着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在1940 1950年代的 农业合作化 运动中,劳动英雄转化为 组织者 ,经由 典型示范 思想教育 和 动员结构 将群众组织到互助组或合作社中来,并带领群众完成集体生产与集体分配等任务。在这一运动中,文艺生产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对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中来,并书写和再现了 组织起来 的完整过程,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反过来推动着文艺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娱活动的繁荣。合作化运动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线索,书稿既有鲜明的文学性,也融汇了社会史与
朱东润先生民国间撰成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已成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不过已有的《大纲》是朱东润先生在抗战期间应教学之需的讲义,系将1933年第二稿后半部分和1937年的修订稿前半部分拼合而成的,并非其原本期望的定本。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爬搜档案史料,力图穷尽掌握朱东润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与旧稿,幸获1937年修订本的*后十八章,发现此修订本与此前稿本差别较大,即以此十八章替换通行本中相关部分,还对所有文字重加校订,补充注释,尽可能反映朱东润先生生前手定修订本的面貌,充分显示出朱东润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内容简明而胜义纷呈。
本书为李欧梵教授多年积淀之作,全书共四个篇章,分别以林纾、鲁迅、施蛰存和张爱玲为主题,从世界文学视野对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重新思考,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加以关照,解读了包括《野草》《鬼山狼侠传》《魔道》《色,戒》等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经典作品。
此为 王元化著作集 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各个时期论文片段和札记集合而成的论著,是王元化的读书札记、思考断想、访学见闻及学术短文的荟萃,涉及美学、史学、小学、经学、文学、诗学,上及先秦百家,下逮民国学术,且中西贯通,重在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时局中的焕然重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国古代史、思想史等专题做了精彩的分析与研究。无论参考研究或是阅读品评,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文人 汪曾祺在诗、文、书、画、戏、美食和博物等诸多领域的均有所涉猎和创造:他的小说和散文的价值自不必说;他的旧体诗同样出色,这些诗与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描画着一个鸢飞鱼跃的世界;他的字自有一番 意足我自足 的流畅、洒脱;他的画不画高、冷、枯、瘦、寒、空的山水,单画寻常却温暖的 人间草木 ,有情的人间是汪曾祺以儒家为主体,吸纳道家、佛家的思想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本书从作家、书画家、戏曲家、美食家等多个视角,展现一个浑成的、不可割裂 文人 ,汪曾祺的本真面貌只有在这一整体性视野中才能得以浮现。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四十年细读《红楼梦》之功,以深厚的家学积淀为支撑,凝聚成了这部心血之作——《人间红楼》。在这部作品中,潘向黎以小说家的身份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为什么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红楼人物的开口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有何深意?曹雪芹的乾坤大挪移用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手笔?”潘向黎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当代立场和同为小说家的身份,破解了曹雪芹的文学写作密码,读出了曹雪芹隐藏在文字肌理之中的心跳,洞悉了《红楼梦》里的悲喜、爱恨、冲突、聚散与命运,彻悟了《红楼梦》里的真伪、清浊、高下、性灵与境界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三苏与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作者通过梳理三苏蜀学的历史渊源与形成及其学术传承,并通过对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如三苏、扬雄、魏了翁、杨慎等蜀学大家的学术思想的分析,勾勒出蜀学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作者在研究中采取 点、线、面 相结合的形式,把个案研究、断代研究和蜀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把三苏蜀学与整个蜀学、巴蜀哲学、 巴蜀经学联系打通,做了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集中呈现了作者在广义三苏蜀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本书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 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 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从零开始写小说》是一本真正的小说零起点创作实操指南。作者王梅老师是百万畅销小说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科班出身,曾就读于有 文坛黄埔军校 之称的鲁迅文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王梅老师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经验及线上开班授课经验,总结出零基础创作小说的有效方法,并集结成书。书中囊括了小说创作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从为什么写小说,到如何在30天内写出一部小说,初学写作者*易犯的几大误区;从写出爆款小说的七种方法,到如何确定小说主题、如何汲取小说创作素材、如何列小说大纲,等等细节,以及小说完稿后如何修改、如何出版、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本书由传奇女作家姜淑梅、秋叶写作特训营导师秋叶大叔、著名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卢敏、著名作家编剧张继联合力荐。对想尝试小说创作的文学爱
对于符号学、诠释学、传播理论以及媒体研究来说,诠释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课题:它的界限在哪,约束与标准是什么,读者又能够拥有多少自由的程度?《阐释的极限》收录的十五篇文章专门研究了这些问题:有关于诠释学传统的梳理,有对但丁、莱奥帕尔迪、乔伊斯作品不受控的阐释的探究,也有关于亚里士多德、博尔赫斯、皮兰德娄的绝妙诠释,还有作者对他本人的作品《玫瑰的名字》与《傅科摆》的自白。在这部符号学的里程碑著作中,翁贝托?埃科试着将感官不可控制的漂移属性搁置一边,即使一个文本的阐释可以是无穷的,但这不代表所有的阐释都是 好 的,而如果 好 的阐释让人难以抉择,那么不妨换种方式,去找出那些不可接受的阐释。
《材料与注释》收录了洪子诚教授*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 四部曲 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 诗歌史 ,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 中唐诗史 。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 文学文化 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现代 的开端。他这样解释: 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
大家经典轻收藏系列 季羡林 系列书包括四个分册,主题分别为 养猫记 远行记 论人生 论读书与写作 ,选取对应主题之下季羡林老先生的经典散文篇目,集结成册。 养猫记 收录了季老关于养猫以及描写其他动物、植物等的文章,呈现季老与动物互动,以及季老眼中万物有灵皆可入笔的生活情趣。 远行记 收录进了季老在国内旅游文化胜地以及欧亚国家旅游的记录文字,跟随季老脚步,呈现不同地域的自然与人文风情。 论人生 收录季老关于人生主题的经典篇目,呈现季老的人生智慧。 论读书与写作 辑录季老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典文章,包括荐书、写作技法等等。本书目标读者为包括都市年轻白领、高校生在内的年轻读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