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写作法:10步写出一篇好小说》 本书是小说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以寓言的形式架构,传授将心中故事顺利落到笔尖的10个步骤。 雪花写作法 的10个步骤是利用 雪花分形 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令写作者自身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本书将告诉你: 如何正确界定你的目标人群; 如何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故事; 如何进入你的角色,包括反派角色; 如何把握节奏,抓住揭示主题的时机点; 如何预演每一个场景,确保故事具有超强冲击力 作者鼓励每一位小说创作者不要放弃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如果你所已知的小说写作方法都无法捋顺你的思路, 雪花写作法 一定能为你带来惊喜。 《如何用雪花写作法创作动人场景》 本书是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集中讨论小说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场景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巨著。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部分。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 成一家之言 ,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
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为张旭东 鲁迅三部曲 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 1927年间如何以 杂文的自觉 为标志从而 成为自己 。作者表明,此期间鲁迅文学所面对的空前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带来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风格史及文学原理意义上的选择、决定和突变。通过作者论、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总体批评方法,本书探讨以文体混合和写作的政治本体论为核心的鲁迅杂文句法和现象学结构。结论是:有必要在新文学和近代世界文学的历史与价值论范畴,在 艺术的终结 的哲学命题层面,去分析和把握杂文这一高于 纯文学 建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文体实验与风格运动。 这种鲁迅文学内部阐释的 中间突破 ,在第二卷对鲁迅 上海时期 (1927 1936)文字的 批判的文献学 考察中打开历史纵深,并在 杂文的自由 标题下呈现更宽广的社会政治视野及更复杂的现实与其表象之间的批判性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 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 发现 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 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新数字人文导论》是Blackwell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新数字人文导论》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章。这个备受期待的,受人尊敬的版本的修订是对该领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调查。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 1916,总被忽略的 晚清时期 ;1917 1941,总被说起的 五四时期 ;1942 1976,总被留白的 革命时期 ;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 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 20世纪小说课 ,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士农工商仕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神预言 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 生态篇 ,高度还原 作家的一天 1926年郁达夫的 恋爱 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 误诊 疑云,1952年巴金 同志 在朝鲜战场,1984年 寻根 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 拜访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
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所长、俄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普鲁茨科夫主编的四卷本《俄国文学史》,推出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是苏联及俄罗斯本土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为各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士所参考和征引。围绕四卷本 科学院版 《俄国文学史》的译介问题,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展开过多次讨论。 本著梳理了该项翻译工程如何全面呈现苏联时期一流学者所描述的从10世纪至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展示这一千年间俄国文学的历史演变、艺术成就、思想价值、文化蕴涵和美学特色;在和国内外同类著作的比照中,深入揭示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主导思想和编撰原则,发现其结构方式、方法论特点和话语特征,探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学界和广大读者进一步
这是一部精心结撰的文学史著作,它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法总结古代话本小说自上古迄清末间,发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及其动因,概括话本小说的体制和题材分类,分析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这更是一部资料宏富、功力深厚的文献学著作,和活色生香的民俗学著作。该书首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话本小说勾画出完整而详尽的图景,无愧于 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 之称。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唐代文艺的成果,主要从音乐和舞蹈的制作与演奏方面,对唐代五、六、七言近体诗及其少数变体进行了研究,并涉及变文和后代南曲 滚唱 、弹词 开篇 等多种吟唱近体诗的曲艺。上编 理论 ,广泛评论了古今中外多种有关声诗见解的得失,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提出多方面的问题,下编 格调 ,备陈唐、五代入乐入舞并有调名和齐言诗共150余个诗调,分别就辞、乐、歌、舞和杂考等方面加以详细考订。本书涉及的领域及取得的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YYB032) 的最终成果。本书试图突破当今语用学碎片化研究范式的瓶颈,全面、系统地考察汉语各种具体言语行为中正迁移、负迁移和叠加的案例和规律,集成较为完备的语用范畴系统和语用迁移公式,构建汉语语用逻辑推理的 分布式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将纷繁复杂的语用系统,划分为基本的五大 立场 自我立场、知识立场、评价立场、情感立场、行为立场,并在其中再划分出若干子范畴;(2)厘定语用范畴之间的功能迁移,确定其基本语用规律,规则的实质是心理预期,也就是语词形式在一定的语用特征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功能的概率大小,一共厘定了400余条语用推理原则,包括一般原则286条、强化原则120条、语力失效原则8条,可以涵盖迄今为止汉语学界所研究的语用问题的主要方面;(3)以若干重
本书从中西小说叙事伦理的比较入手,认为西方小说侧重德性伦理,明代历史小说侧重规范伦理。进而结合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从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和接受伦理四个方面对明代历史小说展开叙事伦理研究。意图伦理关注叙事主体的伦理诉求,故事伦理分析小说故事的伦理意蕴,叙述伦理考察文本形式的伦理表现,接受伦理聚焦叙事接受的伦理解读,建构起一个“四分法”的叙事伦理研究框架,和西方叙事伦理研究代表人物纽顿所构建的故事伦理、叙述伦理、阐释伦理的“三分法”框架形成对照。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学述要》是刘小枫教授在数十年研究与教学基础之上,基于多种西人古典语文学家编写的古希腊语文教材,辅以相关古希腊文学作品笺注编修而成,企望集合各方优长、广采博取,以期习者较为全面地接触古希腊各类文体的原典作品。 本书不仅包含古希腊语全部基本小学知识 词法和句法,还介绍古希腊学术、文学源流和派别方面的知识,结合作品扼要述及文学和思潮的起伏变化及其背景,并不惮前后反复涉及,以期读者有贯通的理解。 本书所选的范文和例句,均出自古希腊原作,随进程增加长度和难度,旨在培养读者直接阅读原文作品的能力。
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推重的程乙本,白先勇心中蕞好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集大成者。它写尽乾隆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下坡;既是一部细致描摹18世纪社会风俗、贵族衣食住行的百科全书,又是展现人世枯荣无常的一阕史诗式的挽歌。传世至今两百多年,是家家推荐的案头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红楼梦》的版本繁多,文字出入甚大,读者在阅读选择上极为混乱。 本书以1792年程伟元、高鹗蕞早印刻120回全本、二次精修后的“程乙本”为底本。程乙本的问世终结了曹雪芹逝世后红楼手抄本繁乱的局面,让中国人有幸读到全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目前划时代的大事。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注重程乙本的推广,促使其成为影响力极大的红楼普及本。如今此版《红楼梦》已是名家课堂指定教材,是华文世界诸多版本中的
本书从儿童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全面梳理总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源起、阶段、规律及成就,揭示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品多样性,以及民族性与地域性、儿童性、现代性深度融合等特征,展现民族气质与情感,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部研究我国儿童文学、民族文学的重要创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