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民国时期思想界著名人士的著名篇章的汇集,文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但是宝贵的史料文集,还对于今天之中国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老资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巨著。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部分。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 成一家之言 ,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 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 发现 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 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唐代文艺的成果,主要从音乐和舞蹈的制作与演奏方面,对唐代五、六、七言近体诗及其少数变体进行了研究,并涉及变文和后代南曲 滚唱 、弹词 开篇 等多种吟唱近体诗的曲艺。上编 理论 ,广泛评论了古今中外多种有关声诗见解的得失,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提出多方面的问题,下编 格调 ,备陈唐、五代入乐入舞并有调名和齐言诗共150余个诗调,分别就辞、乐、歌、舞和杂考等方面加以详细考订。本书涉及的领域及取得的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本书通过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450余位颂古作者的5700余首作品及320余位禅宗大师的1300多个公案进行综合研究,厘清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承脉络,梳理了两宋禅宗思想的发展状况,考察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的版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颂古的概念、形式特征、公案的来源、类型及参读方法等,论述了颂古对公案阐释的意义,指出了禅宗公案、颂古语言的隐喻性;考察了颂古与传统诗歌的关系,以及这些颂古作品作为宋诗的一部分,可以增补《全宋诗》的情况;探讨并总结了 整体无差别 等五种禅宗悟道境界,为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公案与颂古提供切实帮助;大体梳理了禅门五家七宗的宗风;探讨了书中唐、宋口语词的种类、用例及出现原因,以本书所收公案、颂古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339个口语词进行了释义;对中国禅宗的思辩精神进行了揭示与阐述。
本书研究21世纪最新获奖的二十二位诗人的获奖作品, 以比较文学的最新研究方法, 尤其是跨学科研究在突出研究个人创作风格的同时, 也强调个人创作背后的文学流派、当代诗学的特征, 以及其间反映的近二十年来美国社会文化状况。论文集对2000年后每一个诗人的获奖作品撰写一两篇论文, 涉及的方面包括美国当代的诗歌走向以及文化和社会状况: 如文化记忆和哀悼, 种族冲突与生存和解, 新的女性主义诗学--如女性身体和符号诗学、生态诗学, 底层人物的美国梦、全球语境下的地方化书写, 后殖民主义意识, 少数族裔和流散文学, 东方诗学, 语言诗歌派和科技诗歌等。
《法国文学史》是由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格扎维埃?达尔科写给法国大学生、中学生的一本法国文学入门指南。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用轻松的笔调勾勒出了法国自中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涵盖了造就法国文学的社会环境、时代变迁、人文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学类型和文学流派,兼及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史书写不同的是,本书不流于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总年表、政治和文学大事年表、主要作家生平表、文学概览图等图表的形式明了地概括了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以学术视角讲述历史的同时,系统梳理了各时期的文学特征,全面解析了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相较于同期的文学史作品,本书专辟章节介绍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的法国文学面貌,尤为完整地呈现了法国当代文学概况。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YYB032) 的最终成果。本书试图突破当今语用学碎片化研究范式的瓶颈,全面、系统地考察汉语各种具体言语行为中正迁移、负迁移和叠加的案例和规律,集成较为完备的语用范畴系统和语用迁移公式,构建汉语语用逻辑推理的 分布式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将纷繁复杂的语用系统,划分为基本的五大 立场 自我立场、知识立场、评价立场、情感立场、行为立场,并在其中再划分出若干子范畴;(2)厘定语用范畴之间的功能迁移,确定其基本语用规律,规则的实质是心理预期,也就是语词形式在一定的语用特征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功能的概率大小,一共厘定了400余条语用推理原则,包括一般原则286条、强化原则120条、语力失效原则8条,可以涵盖迄今为止汉语学界所研究的语用问题的主要方面;(3)以若干重
本书围绕日本作家林京子的生命历程及其上海题材系列作品展开,作者尝试还原林京子上海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脉络与裂变过程,并参照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脉络、林京子个人生活史等,讨论林京子的上海书写所具有的能动性与时代意义,厘清她以 上海 主题表达文化与自我的具体内涵与过程,分别以《米歇尔的口红》《上海》《预定时间》等作品为中心作了细致的文本剖析和背景梳理。该书对既往林京子研究作了有意义的补充,注重挖掘林京子的个人生命、同代人的经历,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分析林京子的文学创作,具有文化参考意义。
这是一部精心结撰的文学史著作,它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法总结古代话本小说自上古迄清末间,发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及其动因,概括话本小说的体制和题材分类,分析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这更是一部资料宏富、功力深厚的文献学著作,和活色生香的民俗学著作。该书首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话本小说勾画出完整而详尽的图景,无愧于 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 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