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专为本土创作者研发的故事课实训体系。 在长年一线编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刘丽朵老师深谙中国故事工业的规则和需求,也了解国内创作者的瓶颈和困惑,旨在通过这本书,以行内人的见解,把新手拉进故事大门,并推至大众消费者的面前。 这套相当硬核的课程将如禅宗般 直截心源 ,疾风骤雨般地把素人一举拉进故事的大门 7节主课环环相扣,原创性地提出了适应国人思维的故事创作方案;14项作业围绕主课,犹如细致的针脚,把理论缝合在笔端,只要认真完成,就能见证人生中第一个故事的诞生;此外,大量书单、问卷、tips等实用材料,帮你找到风格,找准定位,确定赛道,规划出一条前景清晰的写作之路。 这一切都将帮你缔造出一个让市场感到兴奋的故事 也许就是下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IP!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极具魅力的钥匙。 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 小说与社会 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 经典不会过时。古典小说里丰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会洞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和当下中国人的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 风 雅 颂 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以《诗经》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诗性,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王尔德、拉希尔德、玛丽 科雷利和奥利芙 施赖纳等。
《伟大的传统》是利维斯小说批评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通过分析乔治 艾略特、亨利 詹姆斯和约瑟夫 康拉德三位小说大家的作品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利维斯建构了英国小说的 伟大的传统 ,并将伦理感受力和道德关怀视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准。本书不仅在小说批评领域确立了一种 正确的差别得当的意识 ,为西方高校英文系的教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极具权威性的小说阅读清单,同时也为日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范式和方向,在英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现代文类,小说与神话、史诗、悲剧等古典文类的差别在哪里? 伊恩 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而通过对 现实主义 概念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瓦特也将 小说的兴起 置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对小说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做出了新的界定。本书于1957年出版后,被公认为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雷蒙 威廉斯、霍布斯鲍姆等学者的社会 历史研究。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 后,随即对 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 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 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内容提要 叶嘉莹先生全面讲解中国古诗词,涵盖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诗”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词”共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读者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选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方便读者一窥古典诗歌之堂奥。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