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是法国传奇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世界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本书问世于1857年,因为语言上的巨大创新和与众不同的美学思想,曾引起很大争议,一度被禁止完整出版。历尽时间洗礼,《恶之花》已成为公认的经典,堪称 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 。 翻开本书,带你见识波德莱尔用美学视角对 恶 进行的独特阐释,感受来自灵魂的震颤。 无论何时何地,活在珍贵的人间,即使目睹丑恶,愿我们依然坚守善良、与美相伴。
未满20岁,聂鲁达即出版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并因此名声大噪。凭借诗人的身份,聂鲁达被当时的智利政府派往缅甸任领事,后历任智利驻西班牙、墨西哥、法国等地外交官。无论是饱受赞誉的情诗,还是实验之作《大地上的居所》,痛陈法西斯之恶的《西班牙在心中》,美洲史诗《漫歌》,又或是充满浪漫奇想的《狂歌集》、自传性诗作《黑岛纪事》,聂鲁达不同时期的精华之作都被收录进这个集子里。 对于初涉诗歌领域或喜爱拉美诗人作品的读者,此诗集是上乘的收藏佳作。精巧文艺的开本,非常适合外出游荡时,随身携带。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1207-1273年),常简称鲁米。波斯诗人。被联合国评价为“属于整个人类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和诗人”。鲁米的诗歌里,既有晒太阳般的单纯快乐,也有星空般的浩瀚之美。这些诗歌更总能击穿事物的表象,直达灵魂深处。当现代文明的坚硬外壳将我们的心层层包裹、呼吸不畅的时候,鲁米的诗,像一股吹来内陆带着咸味的海风,帮我们化掉那层硬壳,通往光芒四射的自我深处的门。但丁、歌德、黑格尔、泰戈尔、弗洛姆、阿巴斯、多丽丝·莱辛、麦当娜都曾受其影响,而在中国,像畅销书作家张德芬也曾大力推荐鲁米。本书是鲁米经典《在春天走进果园》典藏升级版。出版二十余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震荡,深深触动和影响了数百万人,堪称现代人躁动不安生活的心灵《圣经》。
E.E.卡明斯(1894-1962)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广、读者最多、最负盛名的美国现代派诗人之一。他同时还集剧作家、画家与散文家的才艺于一身。他用大胆革新的诗风不断突破语言的边界,同时又以 爱 作为专注的主题与诗歌的动力,写出了 本世纪最为优美的对性爱、神及自然的赞美诗篇 。再没有谁像他这样让普罗大众和小众读者都同样为先锋派诗歌的魔力所倾倒了。本诗选从他的900多首作品里精选了300余首代表性诗歌,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补了100首,并增编卡明斯年表,将这位 诗坛顽童 的绚烂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册别出心裁、值得反复品味把玩的现代诗选。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一次独特的尝试,由他和他的老朋友、德国艺术家扬 彼得 特里普共同创作。书中包括33张关于眼睛的版画(如伦勃朗、培根、博尔赫斯、贝克特、普鲁斯特、塞巴尔德等人的双眼;而其中情感强烈的或许是塞巴尔德女儿的双眼,她后来与父亲一起遭遇了车祸)和与之对应的33首微型诗,结尾还附有安德烈亚 克勒的研究文章。 塞巴尔德与特里普有着相似的过去,他们在战后的巴伐利亚长大,对破坏和遗忘十分熟稔,有着共同的失落感和错位感,而本书就是他们在探索两人重叠之视野的成果。
\\\"深海之夜,沉默中长出的血色语言透过光触碰受伤灵魂的轨迹《把晚餐放进抽屉》收录了韩江出道以来二十年间创作的60首诗作。透明的夜晚、漆黑的树木、燃烧的轮椅、镜子彼岸的冬天在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里》里,韩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绪,用从黑夜中汲取的流血语言,描绘人生的孤独与悲哀。她热切地凝视人类的灵魂,试图从沉默和黑暗的世界中寻找闪耀的真相。韩江的诗歌创作贯穿了她整个写作生涯。她的诗歌情绪强烈、充斥着感性的意象,与她的小说一脉相承。\\\"
按原作出版顺序完整收录希尼自1966年开始发表的十本诗集,展现希尼这位 叶芝之后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 三十年的思想历程及其诗艺发展的完整轨迹。全书由希尼研究专家朱玉博士独力译出,保证了译文风格的统一。 1.《一位博物学家之死》(Death of a Naturalist, 1966): 希尼的第一部诗集,奠定了他诗歌生涯的稳固基础。1966年问世时,获得多部奖项,包括毛姆奖,科尔蒙德利奖,格里高利奖,费伯奖。诗集包含了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如《挖掘》《期中假期》《私有的赫利孔》等。(共34首,58页) 2.《进入黑暗之门》(Door into the Dark, 1969): 希尼的第二本诗集,诗人关于北爱尔兰文化地貌的一系列经典意象初成于此。《安魂曲》《记忆的遗迹》《内伊湖组诗》《沼泽地》等作品将自然环境与历史语境联系起来,体现了希尼与叶芝的关联,也是深入了解希尼思
安妮 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 1974)是美国自白派代表诗人,诗集《生或死》曾获1967年普利策诗歌奖。本书是青年批评家、诗人、译者,浙大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张逸旻对安妮 塞克斯顿的专题研究。本书从抒情诗主体在美国现当代诗歌实践与诗学中的变化出发,围绕塞克斯顿诗作是否完全隶属自白派诗学逻辑的争议,结合诗人更频繁抛头露面、表演诗歌的新风尚,完整地呈现了塞克斯顿的诗歌面貌与诗学观。此外,本书也包括具体的诗歌细读批评,为安妮 塞克斯顿的传世名作做出了新的解读。
《越冬》(Wintering Out,1972): 希尼超越早期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一部诗集,对爱尔兰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哈罗德 布鲁姆教授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中盛赞这部诗集,称希尼诗语的 音调在任何地方、任何用英语写作的重要诗人中都绝无仅有 。(共45首,70页) 《北方》(North,1975): 诗集题为 《北方》 ,既包含诗人在北爱尔兰故乡的经历,也涉及北欧的历史和文化经验。诗人结合神话和考古发现,对爱尔兰的民族、景观、历史和政治局面进行了反思。诗集包含了经典作品《沼泽地女王》《惩罚》《无论你说什么,什么都别说》《歌唱学校》等。(共46首,73页)
可能是目前为止收录 全的布莱希特德语直译本!他是汉娜·阿伦特眼中20世纪“德国 的诗人”,先锋剧作家的盛誉未掩平民诗人的锋芒,反而赋予其诗歌以戏剧性。如果说“里尔克的诗艺是献给艺术的”,那么“布莱希特的诗艺则是献给社会革命的”。在其流动、激荡、活跃的一生,诗歌几乎就是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他瞩目战争、政治、社会事件, 忧心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难;他的诗句看似浅白,素淡,却以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而在多篇 译介的早期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在自然里的纯然快乐,得以认识另一个布莱希特。在诗歌的坏时代,重读布莱希特一生各个阶段的好诗歌,在剥离了“漂亮画面和香喷喷词语”的明澈文字里唤起自我的道德勇气和智识清醒。
本书由谢默斯 希尼的两部诗集《斯泰森岛》《山楂灯笼》(中英双语)组成。 《斯泰森岛》(1984):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组诗讲述了诗人心灵的成长,探讨了诗人的角色及其同历史和宗教之间的关系。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组短抒情诗,包括献给他孩子的《给凯瑟琳 安的榛木棍》《给迈克尔和克里斯托弗的风筝》;第二部分以叙事诗叙述了精神求索的历程,是诗集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斯威尼重生》则再度借助爱尔兰传说中疯狂斯威尼之口表达了诗人的心绪 他在其后的《迷失的斯威尼》诗集中对此做了更充分的阐释。 《山楂灯笼》(1987):这部诗集自首次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诗集探索了新的想象疆域,许多诗歌探索 失 的主题,尤以一组悼念母亲的十四行诗《空地》著称于世。在这部诗集中,希尼还探索了作为诗人的良知。《字母表》《来自写
本书由希尼的两部诗集《田野工作》《迷失的斯威尼》(中英双语)组成。《田野工作》记录了诗人离开动荡的北爱尔兰、安居威克洛郡格兰摩尔的四年生活,他进入更成熟的诗歌创作期。诗集以 沉思的音乐表达了对人与地方、我们与尘世之无常等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 。《迷失的斯威尼》是一部诗剧,是希尼对极富历史、文学意义的中世纪爱尔兰名作的再创作。主人公斯威尼在莫伊拉战役中遭诅咒而发疯,经历了一系列炼狱式的历险。
全书精选从莎士比亚到奥登的三十位英国诗人的诗,共七十四首。这些诗既是历代名作,也有为中国读者所需要而在一般流行选本中找不到的作品,各诗由卞之琳根据原本的诗体亦步亦趋地译出。入选篇目按照时代顺序编排,英汉对照,并附有注释,是普通读者欣赏英国诗歌的入门读物,也是英语学习者和文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美国 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幻视》(Seeing Things, 1991): 希尼的第九部诗集。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诗集更加超验,表达了关于本质经验与死后世界的思考,不乏维吉尔与但丁的影响。诗集以一个个幻象展开,尤以第二部分构思精妙的组诗最为强烈。爱德华 赫什在《纽约时报书评》中说: 这部诗集讲述门槛与渡口;讲述损失,以及奇迹带来的补偿;讲述播撒、收集与沉寂,以及水天之间、天地之间的不同气息。 (83首,128页) 《酒精水准仪》(The Spirit Level, 1996): 荣获1996年度怀特布莱德奖(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诗集歌颂了 人类精神的提升 (《泰晤士报》),具有 救赎的力量 (《星期天独立报》),诗文 轻快又沉重,隐秘而直率 织构着神话与记忆,轻与重, 无所在 与此在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共40首,80页)
仅仅播下 一粒 向日葵种子 却把这荒野 唤作我的处女地 --------------------------- 青春到底是什么?恋人、故乡、太阳、蜜桃、蝴蝶、祖国、监牢, 语言的炼金术士 寺山修司以饱含感情的语言歌咏年轻人的青涩世界。 《空中有书》《血与麦》《桌上荒野》《死于田园》《初期歌篇》,这本经典和歌集收录了他十六年短歌创作生涯中所有的代表作品,数十年来一直被年轻人广为传颂。 --------------------------- 这是我的质问之书。这次辑录歌集的同时,我所深有感触的,是非常朴素的感性,即短歌是孤独的文学。 寺山修司 寺山修司的世界在我们看见之前就已完成,触及我们的视线时,便以如流沙奔涌般的迅速开始崩塌。反言之,那就是他的完结方式。《初期歌篇》即是那色泽美丽的流沙。 中井英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