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一名青年为安葬突然离世的父亲而去往父亲的故乡,却发现战后尸横遍野,葬父困难重重,只能和一群理想主义者继续前行。 一对双胞胎姐弟依照突然不语,最后沉默死去的母亲留下的遗嘱,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与哥哥,却发现了惊人的残酷真相。 本书收入法语地区重要剧作家、导演、作家瓦日迪 穆瓦德的两部代表剧作:《海边》 2024年乌镇戏剧节闭幕大戏,2000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获奖作品,2005年莫里哀奖最佳剧本;《焦土之城》 2010年被《沙丘》导演丹尼斯 维伦纽瓦搬上大银幕,同名电影入选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获最佳外语片提名。穆瓦德以其诗意的文字和精巧的戏剧结构探讨战争的创伤、生命的意义、爱与死亡、代际关系等重要议题。
马丁 麦克多纳为英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剧作家。是继王尔德、叶芝、肖伯纳、贝克特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下册收入《枕头人》《断手斯城》《绞刑手》《暗黑暗黑暗黑的阁楼》四部剧作。《枕头人》《断手斯城》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观众青睐。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戏剧作家,马丁 麦克多纳在作品中将俗套的意象、符号重新排列拼贴,对各种材料进行再循环,他对刻板印象的展演旨在创造一种寓言式的读解,特意强调其虚假的特性将其呈现为一种风格化的模式。他重新回到了传统情节剧的方式上去,善用喜剧因素和悬念技巧 讲好一个故事 ,又毫不留情地把人生的痛苦、残酷和荒诞包裹在故事中。
20世纪初期,由于一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出版,德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 中国热 ,布莱希特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接触中国古典文化的。流亡期间,布莱希特阅读了儒家、道家的部分经典著作,开始效仿中国古典哲学笔法,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陆续撰写了一系列小故事,假托老子、墨子之名,反映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就是《中国圣贤启示录》,或名《易经故事》。
故事从 2000 年的一间台北病房里濒死的五号病人讲起。他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发烧,快要死了,这种来自命运的躲不掉的 消耗 的感觉促使他从台北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去追问前世今生。故事就此展开,五号病人惊奇地发现,自己与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名叫顾香兰的上海妓女息息相关。五号病人,顾香兰,伯爵,江红 这些人的生命纠缠在一起,如真似幻,一环套一环。 在这个故事中, 梦 成为了参与现实的一部分,人可以长久地睡去,去往梦中建构的那个世界,过完全另一种人生。这种设定让人细想心惊 我们究竟是真实存在着,还仅仅生活在某一个人的梦中?如果一个人,他在你的生命里来去自如,突然出现又疏忽消失,那么是否因为,你只在他的梦中?
西班牙著名诗人、剧作家费德里科 加西亚 洛尔迦的演讲集,收入了他人生中十次重要的演讲文稿,内容涉及精魂、诗歌、深歌、弗拉门戈、摇篮曲等洛尔迦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西班牙民族文学艺术不可绕过的母题。 洛尔迦的演讲文稿也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精彩、动人。这些演讲不是即兴的,洛尔迦不赞同即兴的演讲,他更喜欢事先写好演讲稿,精心修改,然后朗诵,力图让说出来的与写出来的拥有一致的姿态。他把朗诵当作战斗,不仅要传达观念,还要传递情感。
《仲夏夜之梦/新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剧,讲述了古希腊时代的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其属于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后人将其改编成电影、故事、游戏、绘画等,均取得了较大的影响。译本加入了大量注释和长篇导读,译者在深入研究莎翁文本的基础上所写的长篇导读,其价值在中国莎学研究领域也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放在文末,作为给读者的拓展阅读资料,对全书的价值都有比较大的提升。
因为剧场的时间安排有误,《暗恋》《桃花源》两个剧组同时在剧场中进行彩排,于是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暗恋》讲述了江柳滨和云之凡两个年轻恋人因战争失散,几十年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垂垂老矣,才重又见面的故事;《桃花源》讲述了武陵人袁老板,发现妻子出轨,懦弱地离家捕鱼结果发现了桃花源的故事。 这部戏公演多年,有许多版本,其中林青霞版还拍成了电影。动人的情节是,江滨柳重病,云之凡来看他,这是两人失散多年后D一次见面。千言万语,却又相对无言。此时此刻,剧本上所有的 沉默 字样都令人心惊,令人慨叹命运。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戏剧家沃尔科特重要的戏剧集。沃尔科特被誉为 英语文学中好的诗人 ,他在戏剧上成就亦极高。本书是沃尔科特戏剧首次向中文世界的系统呈现,收录《多芬海》《提让和他的哥哥》《马可康,或雨中的六个人》以及获空前成功的《猴山上的梦》等四部戏剧代表作。这些 戏剧形式的诗、诗形式的戏剧 ,已成为越来越被人们所珍视的公共资源。
本书收录了俄罗斯当代剧作家普图什金娜的五部代表剧作。这些剧本以喜剧和闹剧的形式演绎情感故事,塑造性格、身份各异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抉择与困境。 《比萨斜塔》:在得不到爱与尊重的婚姻中,夫妻间的内耗为何难以结束?隐忍20年的妻子能否下定决心,走出围城? 《她弥留之际》:与不速之客假扮情侣、花钱雇人扮演女儿,60岁依然单身的她能否满足母亲弥留之际的愿望? 《不正常的女人》:她向陌生人当街求爱,终于 成功 后却断然离开? 《在别人的烛光下》:一个是爱情至上的贫穷女孩,一个是感情生活空白、靠丰厚遗产度日的女批评家,当前者的男友将后者家洗劫一空,双方围绕爱与金钱展开的博弈如何定输赢? 《我预先支付!》:用百万美元换取与男演员的一年契约婚姻,她可否如愿? 荒诞的开
本教材共分为四篇、十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论、病媒生物学、病媒生物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检验检疫技术,以及虫媒病。附录介绍了常用试剂与溶液、常见疫苗和病媒生物检验检疫案例。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需求,强化了检验与检疫技术及应用,突出了新进展和新技术, 新了近年新发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防制,在保持理论性的基础上又突出了新颖性和实践性。 本教材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检验技术和预防医学等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海关检验检疫等专业人员参考。
马丁 麦克多纳为英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剧作家。上册收入《丽南山的美人》《荒凉西岸》《伊尼西曼岛的瘸子》《康尼玛拉的骷髅》《伊尼西莫岛的中尉》五部剧作。每部剧作前有译者撰写的导读文章。《丽南山的美人》残酷展现了一个社会中亲情与伦理的毁灭,《康尼玛拉的骷髅》无情暴露了这个社会行政与法制的溃败,《荒凉西岸》则深刻揭示了这个社会在信仰与道德崩溃后仇恨与暴力的肆虐。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戏剧作家,马丁 麦克多纳在作品中将俗套的意象、符号重新排列拼贴,对各种材料进行再循环,他对刻板印象的展演旨在创造一种寓言式的读解,特意强调其虚假的特性将其呈现为一种风格化的模式。
1978年,法国著名艺术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奠基者让-吕克·戈达尔在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时的讲座。这十四次讲座是戈达尔计划中的电影影像史的一部分,为其后来拍摄的《电影史》奠定了基础。经过转写与整理,戈达尔的演讲内容与当时的现场讨论于1980年以法语出版。在这一系列讲座中,戈达尔为学生放映了他自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拍摄的著名影片,以及对他的作品影响优选的一些电影。通过一种“公开的自我分析”,戈达尔对他的个人和职业关系、工作方法、艺术观念、政治立场,乃至人生哲学进行了内容丰富的阐述。戈达尔从来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如此健谈、风趣、清晰、坦诚,这使本书成为对其电影理念和导演生涯的最全面与最透彻的记录。
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1929年美洲之行带来的精神震撼、自身经历的情感和心理危机改变了洛尔迦对戏剧的认识。他开始在戏剧实践中进行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实验,从而探索戏剧结构、人物、主题方面的新突破,于是便有了《堂佩尔林布林和贝莉莎在花园中的爱情》《观众》《就这样过五年》这三部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格外具有颠覆性的另类作品,与他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的 乡村三部曲 形成鲜明对比。其中《观众》一部更是被洛尔迦本人称为 不可能的戏剧 。 这三部戏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诗学和美学观念,在戏剧情节背后,是作者对 戏剧如何展现真实 以及 什么是真实 的深刻思考。 以及 什么是真实 的深刻思考。
清初剧坛的双璧 之一的《长生殿》,取材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情致深厚地演绎了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传达了作者故国之思。本书以稗畦草堂原刊本为底本,校以文瑞楼刊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加以详实确切的注释,是目前好的整理本。
本书萃取了一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艺术生涯*后五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梅耶荷德在实践中总结出 假定性本质 戏剧的电影化 有机造型术 构成主义 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 第四堵墙 。戏剧之外,梅耶荷德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形式均有独到见解。书中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 朋友圈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 未来戏剧艺术 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 。经由对话、回忆、寄语,梅耶荷德真诚地告诉所有热爱戏剧的人,艺术没有时空和国界,生命存在于对艺术真理的求索之中。
本书收入瑞士作家迪伦马特剧作十种,包括《罗慕洛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物理学家》《流星》《赫拉克勒斯和高吉亚斯牛圈》《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同谋者》《法兰克五世》等,全面展现作者的创作风格。
走进普鲁斯特的音乐世界 追寻 美好时代 的似水年华 为纪念法国小说家、《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普鲁斯特一百五十周年诞辰,本书集结多位法国著名音乐家、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演员等,用文字展现普鲁斯特的 音乐人生 :普鲁斯特的音乐趣味和他作品中出现的作曲家与音乐作品、他生活中的音乐爱好者与作曲家、他所处时代的音乐形式与人们赏乐的方式、围绕音乐展开的各种论辩和普鲁斯特的立场,以及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书中的文章,构成了普鲁斯特时代音乐文化的一幅多彩的镶嵌画。翻开本书,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国 美好时代 栩栩如生的音乐世界。
这是一部探讨莎士比亚在欧洲经典化形成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 向来,中国有 道不尽的红楼梦 ,西方有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对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著述较多,但该书并非对莎士比亚著作的文本解读或进行文学批评的研究,而是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对莎士比亚于17 18世纪的两百年间如何一步步成为西方文化符号做了有力的论证,这样的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的学术著作不多。 全书对考察莎士比亚如何成为 莎士比亚 的研究,不仅涉及17 18世纪戏剧舞台史和演出史、编辑史、新闻史、审查制度史等传统史学考证,还涉及两百年间欧洲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其他人文领域,这些终造就了 莎翁 的诞生。
《都是我的儿子》是被誉为 美国戏剧的良心 的著名戏剧家阿瑟 米勒成名作,1947年于百老汇首演并连演328场,获得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等多个奖项。故事刻画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道貌岸然的父亲,看似柔弱却努力维持整个家庭秩序的母亲,在战争中神秘失踪的飞行员小儿子,冲动而有正义感的的大儿子 每个人怀着内心的秘密,以谎言维系着平静的生活。随着邻家女孩的到访和一封信的出现,人们得知了三年前小儿子失踪的真相,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在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面临分崩离析。作者以富有古希腊悲剧色彩的笔法书写现代社会中的人性暗礁,揭开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汉姆莱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 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汉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汉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莱阿提士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汉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芳丁布拉斯。
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种宏观的和长程的文化视野。它对人类各大文明体系发生、发展的嬗变机制的说明,尤其是关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冲突、融合及其导致的“文化杂交”结果的思想,构成了我未来的文化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日后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本书是一部从宏观和动态角度探讨人类文明演化历程及其动因的学术著作。它从对“文明”概念的辨析入手,清晰地展现了人类各大文明体系发生、发展与形态嬗变的基本脉络,在时间坐标上揭示了亲体与子体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机制,在空间坐标上展示了各大文明体系之间、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动态关系,创立了“文化杂交”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内容广博、气势磅礴,堪称文化史研究的精品。